黔之驴 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 ) 以为神( ) 以君之力( ) 以为且噬己也( )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然往来视之( ) 船载以入( ) 稍出近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乃去( )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