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仁化县扶溪中学  谭绍聪

内容提要: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呼唤创新型人才。什么是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紧扣这些问题,试图阐述笔者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个性潜能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过程。创新教育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转变陈旧观念,营造创新环境;2、张扬个性特点,强化创新意识; 3、鼓励大胆求异,发展创新思维;4、激励勇于实践,倡导创新行为。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他还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②由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讲话,我们可以想到: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明天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何,就看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笔者认为:创新者,敢为天下先也。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并善于运用已经积累养成的知识技能对现有的知识结论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等。“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创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

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当然并不是一件说培养就能培养的轻易事。围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争论。有人认为“传统教育搞得好好的,不必玩什么新花样,搞什么创新教育。”还有人认为“创造力是不能培养的,如果能够培养的话,全世界的发明家、创造家不是一大堆了么?”其实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首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进行大胆的革新,我们的教育将会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整个中华民族也将会落到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难道我们能够忘记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我们的落后而被世界列强肆意欺凌宰割的那一幕吗?其次,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创造家,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民族的永久生存和长足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发明家、创造家之所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发明家、创造家都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所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和创造家,仍是从事这一伟大事业应该追求的崇高境界。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并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进行,如何搞好的问题。

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营造轻松的创新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被改造地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③换一句话说,观念就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于人脑中的各种社会观念自然也不同。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人的各种社会观念自然也应该不断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严重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创新精神,难得具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复杂社会中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与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相悖的。基于这些认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进入本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那么,素质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人为本,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旧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及质量评估的方法,努力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和环境。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云我云,固守书本,不可能是创新。只有勇于展现个性,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人,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敢于怀疑书本,敢于怀疑前人,并在怀疑、思索、辨别的基础上有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这才是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正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优选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质疑释难、问题讨论、创作表演的教育方法以及能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创新思维的教育手段,改变“灌而不启”的做法,使学生改变在学习中“受而不发”的陋习,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要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新意识,要从争考“第一名”变成争做“第一个”。当这种“意识”由朦胧到清晰并支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的时候,学生就会竭尽所能地去盘活库存于脑海中的知识和技能,去发现和认识所学的知识系统中的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能动地去寻找帮助思索、辨别、形成新结论的突破口。“寻找”的过程就是闪现创新火花,展示个性潜能,突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发散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组合,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设计”④,从而形成一种有求异性、发散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法引导他们在立意、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展发散求异思维,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笔抒我情”,是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说“我认为”,要相信“我能行!”大胆质疑问难,寻找最能展示自己个性的答案。以“创新意识”武装起来的学生头脑,一旦点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思维一定会大放奇光异彩。例如;学习《景阳岗》一课(见沿海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也许有的学生会这样认为:这武松纯粹就是一个混蛋,老虎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他竟然几拳就打死了。又比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有的学生可能对“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来”、“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这些俗语产生怀疑,认为:由于光合作用,天上可以掉下馅饼来;由于肆意破坏植被,人太勤非但不能生宝,而且还会长妖;地长草也并非坏事等等。学生的这些观点也许与作者的本意相悖,但也不无道理。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肯定和鼓励学生这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做法。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如果有了创造的天时地利,培养创造之人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循循善诱和激励鼓舞。许多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人、事、景、物,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超越于常人思维习惯,出乎教师的“标准答案”之外,其实这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新”欲望。要善于启发他们“求异”的心理,摒弃“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逐步养成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例如教学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的时候,要敢于“反其义而思之”,破旧立新:“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丑不自弃亦为美;“班门弄斧”中敢在班门弄斧的人,其挑战权威的精神着实可嘉;“狐假虎威”的狐狸善假于物仍为智等等。尽管学生的这些反向思维在认识上有时可能是肤浅、片面仍至是错误的,在一般人看来是违反常理仍至是标新立异的“歪理邪说”,但是能够进行反向思维的同学的观点相对于墨守成规的同学来说应该说是比较独到,比较新颖,比较别致的。教师此时就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热情地加以鼓励,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加倍爱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当然,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并不等于鼓励学生为求异而求异,为发散而发散。创新也应该合乎事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但是,如果连一点“标新立异”的想法都有不敢,又何来创新精神呢?

四、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倡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对知识、原理的讲授应当尽量少一些,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应当尽量多一些,让学生不断地去自己讨论,自己推理,学生所得才是真正的所得。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活动,能够把学生的学习与时代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结合在一起,以此引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把实践活动与课内课外的知识系统训练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以创新意识学习学科知识、运用学科知识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例如,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作品中富于想象的语言材料,抓住作品中值得思索玩味的、符合学生“奇思妙想”心理特点的因素,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比如: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去想象或模仿安徒生童话《买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幻想到与奶奶一起,奔向光明和快乐的情景以及《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光着身子照镜子的丑态;表演《小英雄雨来》中雨来与日本鬼子正面斗争的片断等等。诸如此类的引导、鼓励,能够使学生在欣赏或表达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标新立异”的创新境界。

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点子也就会多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时时处于积极主动的运作状态之中,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体会创新的乐趣。

综上所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重视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念不转变,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无从说起;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可能有创新思维和行动。

2003年 8月  定稿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

②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

③《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二卷第217页

④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注:本文已在2003年第三期《仁化教研》上发表)

作者简介:

谭绍聪,男,汉族,广东省仁化县人。1980年7月,师范毕业。1995年7月韶关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函授毕业。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十几年。自1994年下半年,开始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1988年和1997年获韶关市课堂教学改革优秀课例市三等奖。现任仁化县扶溪中学一级教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