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写活物象(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形神兼备,写活物象

——从《白杨礼赞》中的象征说开去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刘忠诚

417000   0738——8223618  lzcxx68@ynmail.com

              wangying204204204@163.com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是一种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艺术手法,即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叫做“托物言志”。它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意义或精神品质寄托在所描写、所称赞的事物上。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北方农民,同时也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正直、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我们来看艾青的一首短诗: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诗人笔下的礁石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为了求得生存,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而且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象刀砍过一样”,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从诗中就可找到答案。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这就是运用“象征”。“礁石”是“形”,其“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是“神”。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而照亮别人。这个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可以看做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又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

1、要写出象征物的特点。

2、要揭示象征物的精神。

3、要由物及人,写出人的精神。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树的赞美上:“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北方农民;“傲然挺立”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靠紧团结”象征抗日军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等等。这里,“白杨树”是“形”,其所折射的品格和精神是“神”。

象征也是把事物人格化和形象化,但与拟人和比喻又不能等同。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的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象征与比喻也不同,比喻重点在于形象地描写事物。这里着重谈谈比喻中的借喻。象征与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着眼于“相似”;而象征却是对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不仅必须做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白杨树——形),还要对它做恰当、深刻的评价,即加以议论,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品格和精神——神)。借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如看到“下大雨了,屋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一句,我们仅能联想到雨下得很大而已。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