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翅膀,体验生活之美——“激发写作状态”作文教案(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四川省宣汉中学 何武全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2、帮助学生了解写作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3、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学到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获取独特观察、思考和描绘社会客观景观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写作状态,并且抓住写作要点。 2、借助多媒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获取语言情趣。 3、构思:看(范例,景观)——思(缘由)——练(习作)——拓(思维)——悟(道理)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课前分析):大多数学生在描绘某一个事物(自然景观)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表面本身(表象),只重视了对事物的感性感受,造成写作时千人一面的局面,作文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开启思维,没有展开相想象,使写作状态呈现僵化现象。 一、导入 作文是需要激情的,作文是思想感情与生活碰撞的火花。从生活中去感悟写作奥妙、去体验写作的妙趣,是激发写作灵感和提高写作的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联想和想象是人类思维的宝贵财富。对生活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我们的思想感情世界更加丰富、更加美好。今天让我们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吧! 1、展示课文中有关写景的文段和课外名家美文中的写景妙字。 A、课文中的选段(略) B、村落沉睡了,幽暗的夜空返着银光。一颗绿色的星星,像夏夜那般温柔,它从深奥莫测的苍穹,从遥远的银河深处,若隐若现,友爱地向我眨着眼睛。当我在布满灰尘地夜路上,它随我同行;当我停在桦树林边,在那幽静地树阴下,它就守侯在树丛中间;当我走过家门,它就从漆黑的屋檐后面向我亲切而温柔地闪着光辉。(划线部分在以后才打开) ——(前苏联)邦达列夫《星星和月光》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的随着脸撒娇撒痴的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不理。 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四散飞起。 ——(中国)苏雪林《溪水》 2、读完后请几位同学谈感受,让学生分析好在哪些地方。并且比较自己的写作习惯。 3、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引下明确写好写景作文的几个方面:观察的角度,景物的特征,语言的选择,思维的拓展。 二、思 1、为什么作者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有没有诀窍? 2、作者在进行描绘时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的?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借助想象。多思。 (用多媒体打出几行字: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3、选段语优美的特点:贴切;句式多样;情感丰富。 二、练 1、多媒体播放《九寨沟风光》,《黄龙风光》。(可以选取其文能够反映风光优美的风景内容播放) 2、说明:时间允许,可以分两个部分放,否则,播放一个部分即可。播放之前,老师可以作提示,可以提问:谁去过这些地方?如果有人回答去过,就让他谈谈感受,或简略描绘一下,如果没有,老师就直接进行播放。总之,其预期效果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3、老师提示学生注意这些风光美在何处,拍摄者的角度等。 4、观察学生的情绪,在情绪高昂之时,定格一个画面,《九寨风光》中的五色海中的一格反光点,一处如珠玉乱溅的瀑布…… 5、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将画面上的景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选择几个好的当堂诵读,并让学生评价。 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学生习作长处和不足。 三、拓 1、教师将学生的习作与展示的文章精彩片段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明确学生习作的局限性:①单纯的写景;②枯燥单调的词汇和华丽辞藻的堆砌;③写作技巧欠缺,如句式单一,修辞手法欠缺,表现手法不熟;④思维的一元化,没有与其文相同的景观进行比较,没有联想到更深更远的内容,例子:《梅雨潭的绿》;⑤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人文思想的结合做不到,没有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只能给人一种“平面”之勾勒、缺乏“立体”感;⑥对美的震撼力感受不了,不能从语言上给读者更多的情思和再次的震撼。 2、老师分发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阅读。 四、悟 1、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悟解。 2、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悟解并总结的写景经验,感受进行交流 3、教师明确,或提示应注意的问题。(内容略) 4、在此基础上,学生当堂进行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是按照刚才老师提示的内容和自己的悟解的来写) 5、用多媒体将几篇好的文章反映在屏幕上,让学生进行评论,预期目的:在刚才的文章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6、最后老师总结并投影在屏幕上。 五、作业 修改以前写过的写景文章。写一篇游记,重点是写景描写。 (通联方式:四川省宣汉中学 何武全 电子信箱:wqh_197100@163.com) 作者邮箱: hwq_197100@163.com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