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前些天在上必修○2单元二的《孔雀东南飞》时,有一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这里“东西”与“左右”对应出现,那这里的“左右”是指“南北”还是就指“东西”呢?我告诉他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其实这里用“东西”与“左右”来共同表达一个意思,即“(刘焦坟墓的)四周或周围”,但是学生依然有些不解。对此,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也愿意和同行一同商讨,使之更加明确,更为准确。

一、互文的含义及类型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有数十处地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单句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这句的意思是明月和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却无法改变。这表达的是岁月的沧桑之感。秦汉是互相更替的王朝,曾记都建立了强盛的势力,但一切都归于灰飞烟灭,这造成强烈的对比,强化了这种沧桑感。其中秦与汉是一对矛盾的对举,并不是泛指一种过去的历史。所以,这种互文是在矛盾中互补。

    此外,这种类型的诗句还有“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等。

    (二)对句互文

    所谓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又可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此种互文句用词更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三)隔句互文

    所谓隔句互文,就是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二、在古诗词中的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三、经典再现

互文见义在传统诗歌中广泛应用,是一种成熟的修辞手法。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是其中的经典。很多认为这种互文是迫于字数限制的无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按照字面的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是:烟雾和明月笼罩着寒水和水边的沙滩。但是,若把诗句改为:“烟月笼罩寒水沙”,意思是完全一样的。看来,互文见义不仅仅是因为受到字数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结构上的作用。其实,这种互文见义既是是补充关系,同时也是对举的关系。从整体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明月朗照,烟雾缭绕下,是一片江水浸漫的沙滩。但局部来看,“烟”更多地是产生于水上,而晚上能看到白沙是因为有“月”的照射,所以,应该是“烟”对“水”,“月”对“沙”构成两个组合,然后两组进行对举。而上面的改句却无法将对举表达出来,可见互文见义并不是随便运用的,其中有内在的逻辑性结构。从这句诗来看,互文见义既有整体互文的内容丰富性,也有局部细节的逻辑性,有很强的操作性。由此可见中国诗歌的细致之处。

归有光《项脊轩志》:“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课文把“东犬西吠”一句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不妥。如果按照注释来理解,“东”是“东家的”之义,“西”却是“对着西家”之义,“东”是做“犬”的定语的,而“西”却是做“吠”的状语,岂不文气大乱?从散文艺术的意境来看,这一注释也不甚妥。在全文中,这一段是写“亦多可悲”的;在全段中,这一层是揭示“悲”的表象的。作者从“诸父异爨”——分家说起,叙写庭院的变化,反映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零落。“东犬西吠”这一细节,正是要借狗的对咬来反映分家后兄弟之间的内讧。如果按照注释来理解,只是东家的狗骚扰西家,尚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意思。“东犬西吠”应按“互文见义”来理解,需要前后补充而“见义”——前半句只讲“犬”,动作义由后半句的“吠”补出;后半句只讲“吠”,主语义由前半句的“犬”补出。准确的理解应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咬。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分家后兄弟之间矛盾迭出的那种境况。 

 实际上,大凡某些方位词对举时,往往都使所修饰的词语生出一层新意。如:“东奔西走”中“奔”、“走”同义,“东”、“西”字面上是“向东(奔)”、“向西(走)”,但由于“互文”的力量,立即生出一层新意:四处(奔走)、到处(奔走)。《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这些方位词的对举都包含了互文现象。如《木兰诗》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实是不是只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呢?其实不然,意思是跑遍了全城的市场来买装备上战场。    

此外,中学教材古诗文用了“互文”的例子还有: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黄鹂隔叶,啼声空自悦耳。“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写出了空寂、清冷的感受。抒发了诗人面对丞相祠堂凄清寥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事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象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来匡扶。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行”与“灿烂”互补见义)(5)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8)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9)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同上)(10)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同上)(1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