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语文阅读教学的异质?(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陈国华 现代医学昌明,可将人体器官移植。但是移植的前提,必须是器官在血亲范围内选择,否则会因排异性而造成手术失败。2004年语文教坛上批评得比较厉害的,就是CAI(多媒体)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排异性。许多专家、学者撰文,猛烈抨击CAI手段割裂,取代了文本阅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中的异质。 上海的周小布把CAI看作是“拉洋片”,在《想起了“拉洋片”》(《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4期)一文中说:整个上课过程就是课件不断转换的过程,一幅接着一幅,图像显示有动态有静态,文字出现或飞入或翻转,真是眼花缭乱。整个上课方式就是“一问一答一显示”。短短的45分钟一堂课,容量大得惊人,包括文字量、问题量、练习量、观看量,这当然要托福于多媒体的支撑,否则是绝对完不成的。但是没有阅读、思考、反馈的时间(尽管也让学生象征性地读了,尽管学生都回答得非常到位),甚至连记笔记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当你想起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下一个板块,屏幕上的归纳早已“城头变幻大王旗”了。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能进入脑海多少,怕是未知数。……现在如果在他们的心目中,都变成了只会点鼠标、拉洋片式的形象,没有鲜活的生动的心与心的交流,只有一张张看似好看而其实冷冰冰的图片来应景,这到底是喜还是忧?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执教老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于是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近年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 《四川教育》更是对多媒体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负作用进行了连篇累牍地鞭挞,接连编发了《多媒体课件的“错位”》(吴淑蓉、张璇)、《CAI,让人欢喜让人忧》(徐玉梅)、《变“画蛇添足”为“画龙点晴”》(赵晓燕)、《还给学生理解、感悟语言的空间》(张爱民)等系列文章,最集中最激烈的批评意见就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切、准确地把握住语言文字的主旨,不惜动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文字转型版缩短了学生理解、感悟的周期,取代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此举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更使得学生无法拥有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愫催生情愫,享受感悟语言文字之后所带来无限欢愉的机会。 一时间,CAI仿佛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洪水猛兽”,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障碍,成了割裂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罪魁祸首”。 CAI进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有无必要?是否应该把它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异质”而摒弃在外?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概括为“一个文本,一个声音(老师的讲解)、一种方式(对文字的记诵)”。学习者主要是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文字的涌读记忆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诵读既久,若使他文出于己心者也。”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种方式丝毫没有影响李白、杜甫成为诗歌的巅峰,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成为诗歌的国度,丝毫没有影响曹雪芹成为文学大师,丝毫没有影响司马迁、司马光成为史学大家。《宋史·司马光传》中说:“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诵倍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能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传统的学习方式虽以诵记为主,但也不止于诵记。古人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者,接触社会,走进生活也。接触社会,走进生活,有助于情操的陶冶,理想的坚定,当然也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段经历对于《史记》这部不朽史学巨著的形成,厥功甚伟。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学习是通过:我们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嗅、所做(戈登·德莱顿《光明的未来》)。据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美国、香港和日本五到十二年级5300名学生进行特定诊断研究会学习方式偏向测试后得出的普通学生“学习方式分析图”表明:触觉学习者占37%、听觉学习者占34%,视觉学习者占29%。(《学习的革命》P102[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8月出版)据此: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如何强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印刷符号型学习者和语言型学习者……,如果你用图像和声音来强化信息,你会学得更好……如果有人是听觉学习者,就用录音机将他的汽车变成一所大学。如果有人有视觉学习模式,就找些图画书、录像带、CD—I(带交互视频的光盘)和交互电脑程序。”(《学习的革命》P139) CAI技术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必受时间的限制,教学信息可反复的播放或有选择的存储,古代的异域的、细微的事物都可以变成具体可感的有声画面,缩万里于盈寸之间,集千年于一课之内,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可以满足多种学习方式偏向者的需要——较之司马迁时代、司马光时代,CAI应该说是学习者的福音。 笔者曾执教《对联赏析》一课。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通过屏幕欣赏各种形式的对联:楹联、春联、寿联、婚庆联、挽联等,使学生对于对联这种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有一个直观的、形象的认识。然后诵读赏析课文所选六副对联,并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名联。在“共同来探索”板块,与学习者一起利用因特网资源,登录:http://www.guoxue.com(国学网站)、 http://www.wxjy.com.cn/jysk/zxwx/duilian/(对联大全)、http://www.china-liandu.com/(联都)、http://www.shiandci.net/cigz.htlm/(笠翁对韵)等网站,共同探索“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特点”。在“分组比一比”板块,引导学习者参加“联都”的对联大赛,介绍几副绝对,让学生试着完成。 CAI技术在这堂课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较之纯文本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对联这种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的兴趣,并使学生带着这种兴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学习。综合起来讲:CAI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来,使得学习方式具有了多样性,教学信息具备了丰富性,课堂结构赋予了开放性,更使得印刷符号具备了情趣性。 CAI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一点偏差,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为此就全面否定了它的作用,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异质摒弃门外,完全是“因噎废食”。我们在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强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的同时,更多地发挥CAI的长处,找到CAI手段与文本阅读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应该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作者邮箱: figo-chen@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