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关键词 :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内容提要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因素影响。针对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重视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三、建立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四、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及疾病的成因大都有以下四个方面: a、家庭方面。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甚至连平等对待孩子也做不到。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们常常成为家庭中心,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娇惯或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达不到即简单粗暴的打骂等等,这些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造成他们的心理变态。 b、学校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课业负担过重,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C、社会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期贫富差距的拉大,待业和下岗与腐败和暴富和反差的心理平衡,容易酿成社会问题。二是近年来腐朽思想文化和西方颓废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各种地下色情刊物、黄色、淫秽的音像制品泛滥,给涉世不深、有朦胧的性意识又缺乏理智的中小学生以巨大冲击和影响,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d、自我因素。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重要时期,是人生当中最短暂的时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生理心理发生较大变化;充满着矛盾,是多事之期。生理心理不平衡,内部外部充满着矛盾。对众多的心理冲突,一部分青少年不善于自我调节和宣泄,又有"闭锁性"的一方面,不愿意找别人调节,也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教育工作者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学生群体建设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疏导者。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手段是言语交流疏导,就是不打针、不吃药,通过一番谈话,改变人的情绪,然后再通过情绪影响和改变一些身体状态,便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为谈好话,首先要详细了解“病人”的起病经过、临床表现、个性特征和心理矛盾、家庭状况、同学关系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鼓励、帮助和指导。 虽然我们教师在讲话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运用谈话法进行心理疏导时应运用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态度要诚恳、温和、亲切,使学生从谈话者的态度与口气中感到可信,获得支持,树立信心。②对于学生反复而冗长的诉说,要有耐心,并适当的给予引导,不能有任何讨厌和不耐烦的表现,如不时地看表或打断对方谈话或向别处张望等。③对学生所谈的内心隐私或问题,必须绝对保证保密;对于学生所谈的尚未弄清楚的情况和问题,情绪反应不能太积极,也不能太冷淡,保持情绪的平衡与态度的中立。因为学生常常会用许多方式来试探进行疏导教师的反应、态度。④进行心理疏导不能操之过急,要有反复的心理准备,有的不是靠一、两次的谈话就能奏效的。⑤谈话前要掌握与谈话主题有关的情况,做充足的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心理疏导。 二、重视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宣传媒体向广大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的知识,可以进行心理健康和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需要自觉维持和补充“维生素”。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主要包括“四有”的品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观点。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是当代学生应培养的品质。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道德高尚,勇于进取的人,心理上也是最健康的人。一个人能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在困难时能看到顺利的一面,充满信心,在成功时能看到不足的一面,戒骄戒躁,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我们为了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掌握有利于健康的合理的思维模式去抗衡引起心理负担的思维模式。例如:一个学生做错了一件事,他可能有两种思维倾向:一是“我这件事搞砸了,太不可设想了,再不会有人看得起我了,我以后怎么在班里学习下去?”其结果必然是焦虑、沮丧和自卑。二是,“人总有做错事的时候,真正的强者应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一定能做得非常好。”其结果必然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有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战。显然,第二种思维模式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的“维生素”。此外,一个学生如果学会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就会重视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免疫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及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上下功夫。 三、建立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建立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同样也是健康心理的需要。学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和友谊的氛围里,会觉得自己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获得了激励和鼓舞,心情快乐、信心十足,这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事实也正是这样。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缺少朋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遵循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规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两性差异和两性关系,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受社会大环境因素的诱导,极易对性问题产生好奇的探索心理,于是出现早恋,恋师等不正常现象。此时,应结合性知识教育,加强性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性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学习性知识,以强化学生对性的适应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生物学科的教学,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性知识讲座,使学生认识到男女有别,每个人都必须按社会所要求的男生和女性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性身份,扮演好自己的性角色,明确各自性身份的责任,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自尊自爱,洁身自好,利用性发育的特点,讲明不宜早恋的生理原因及早恋的危害,使学生明白,未到收获季节,就不要过早去采摘的道理,要利用青春期的大好时光充实自己,学会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合作关系。 四、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 心理健康十分重视人的情绪生活。不健康的情绪不仅来自盲目攀比、追求等,而且还来源于不善于自身调节。有些学生常常为做错事或说错话而感到内疚、自责,从一点点心烦意乱开始,发展到耿耿于怀,导致严重沮丧和停滞不前。我们要教育学生知道:内疚不能改变过去既成的事实,只会浪费人的精力。有些学生常常对将要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如考试前对成绩的担忧,生怕考差了,以致影响学习情绪,我们应引导他们反省过去,跨越内疚,消除忧虑;引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计划。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例如:生气时,可以向知心朋友或老师倾吐心中的不快,取得同情、理解、帮助或调整思想,提醒自己想一些愉快的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以转移注意力。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生气或经常生气,重要的是解开情绪上的死结,不钻“牛角尖”,不总以自己的观点、标准去要求别人,不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不把社会过分理想化。因此,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挫折教育、情绪保健等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再者,学习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家庭等学习的硬环境基本上可以说达标了,但主要的学习的软环境,如父母离异家庭比例的增加,父母离异,受影响的首当其冲是孩子,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三者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教育网络,针对不同情况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条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形成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 总之,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观点,用健康文化陶冶学生,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琦 《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刘益民,程甫,刘耀中 《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00 4.林崇德 《中学生心理学》 北京出版社,1983 5.张承芬 《教育心理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