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读写教学培养语文能力(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 要:新课改中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把握阅读和写作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写作教学 培养 能力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改革读写教学,培养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总体目标。 一、把握阅读教学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改革阅读教学就是要把握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徊的诵,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具体标准。那么,在新课标下,我如何把握阅读教学呢? (一)倡导质疑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质疑,对学生的质疑及时点拔。学生的质疑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最后一课》有些学生提出“小弗朗士多大了?”“ 小弗朗士成绩好吗?”这些偏离语文的问题,但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更应该予以关注,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学生对此不赞同:“桃源人已与外界隔绝,他们又怎知秦已灭亡,早已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这样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文章的体验也随之加深。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诱导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要使学生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诱导情感因素的激发。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诱导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又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辛勤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三)指导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阅读,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章,因为文章源自生活的。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章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学生也只有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章结合,才能真正读懂文章所反映的深层内涵。 (四)引导个性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棱有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个性,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章得到融合。 二、把握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把握作文教学,我立足于“开放”。 (一)开放学生思维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语文能力。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开放学生作文思维,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教学中我有意淡化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开放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恰当的体裁,去反映生活,阐发议论,抒发情感。 当然,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写作盲目的从感性到感性。每次作文训练,我都根据写作目的命一组(至少两题)题目,供学生选择写作,以求开放学生作文思维,或以某一事物为话题,用半命题或自拟题目的方式作文。如: ①当我受到( )的时候 (表扬、批评、误解、挫折、歧视) ②走过( )的岁月 (童年、初中三年、令人难忘、不堪回首……) ③以“责任”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④以“习惯”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开放思维,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素材,运用最恰当的体裁,各扬其长。 (二)开放教师讲评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擅长写景,有的擅长状物,有的以幽默为主,有的却满含深情, 有的通篇俱佳偶有瑕疵,有的满目狼籍一点闪光……我们常常习惯把那种有情的文章看成真实的好文章,对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 作文完成后,开放讲评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步骤: ①老师通览习作,并摘记习作中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典型(特色及问题),取得讲评的发言权。了解此次训练目的是否达到。 ②分发习作,让学生自行修改并互批互评。(老师对学生有修改作文的专项练习,有评价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本次写作要求,对照“作文评分标准”(人手一份),对作文进行认真的批改评分。在总批后签名以示负责。 ③在初评的基础上,在全班广泛交流阅读(要求每人读5篇以上)。在文后写下“读者留言”,以讨论的方式交流阅读心得,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④推荐优秀作品(或分数并不很高,但对照“发展等级”在某一方面很有特色的文章),在教室内的“习作园地”张贴,供大家学习、交流。 老师对以上环节跟踪指导,对修改、评价中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参与讨论、交流的全过程。最后由老师对本次训练作出讲评。 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在作文修改与讲评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优劣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博采众长,确实有效的提高了写作能力。 开放讲评,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教师评价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写朋友:让孩子们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朋友般的温情,分享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讲评时要从其优势入手,以赞扬为主,点燃星星之火。 (三)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讲评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教师只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再次,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学生的观念,读懂了学生的心理,在学生的引发下有所感触,并与学生交流,再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得新知,改进作文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讲的是他一件有趣的事,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趣事的经过,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哪儿最有趣,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一件趣事,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明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趣事写出来,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得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把握读写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作者简介:潘国超,男,生于1969年3月,1990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专业(专科);2001年6 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曾从教初中语文、数学等学科;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付主任、教研员、教导主任等职;《实验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获1999年度安庆市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二等奖;《浅谈素质教育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获2001年度安庆市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创新能力》获2004年度安庆市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二等奖;2005年获语文出版教师基本功素质大赛三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征文中获国家、省、县奖;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