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词汇,还是“规范”历史?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第一版正式问世以来,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也不容抹杀的。《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出至第三版,其“修订说明”说,这次“修订工作主要是增、删、改。”我以为,增也好,删也罢,规范词汇,总不该去“规范”历史才是。

词语,是社会的反映,时代的记录,尤其是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名词,它无不直接或间接地记录着并反映着客观的历史。譬如,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所选录的词目来看,有如下词条:五四运动、七一、共产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长征、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徽、国旗、国歌、国庆、十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尽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四一二政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等等,没有收;中统、军统,第一、二版收录了,又被删除掉;东北抗日联军没有收,辽沈、平津、淮海、渡江等一些决定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够顺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才能有当今天下一统(除台湾省)的局面,而不是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分治,且又是震惊中外的重大战役之词语,也都没有收;但是,从五四运动到建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走向,通过已选录的词目仍然可以比较明晰地看得出来。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走向,你就很难从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看得清楚弄得明白——经“增、删、改”之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所产生的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或者说具有时代特征性的词语,似乎已经被其“规范”殆尽了!

1950年的“抗美援朝”、1951年“镇压反革命”、1952年的“三反”“五反”、1955年至1957年的“肃反”、1657年的“反右”、五十年代末的“反右倾”、六十年代初的“社教运动”、1966年至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或与之相关的词语,等等,有的是不予收录,有的是曾经收录,又被删除,甚至,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具有划时代性质的“社会主义改造”,竟然也被删除了,于是,“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也一捋光,统统删除!

“抗美援朝”没有收,于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民兵,都进了词典,1996年版又增补了“武装警察”,唯独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我常想,那些已经牺牲或已经辞世的“最可爱的人”,在天之灵能瞑目么?那些仍然健在的“最可爱的人”,又能够不有点儿心寒么?“四人帮”,《现代汉语词典》在自己的《前言》中已经用上了,可是,在它的词目里却又查不到,岂非咄咄怪事?“知青”,三个版本都注释为“知识青年”,1996年版又增加了“知识青年”词条,注释是:“指受过学校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于是,“知青”,就是“指受过学校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了?当年,受过学校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本乡本土的且又在家务农的青年人,多的是,谁也不称他们为知青;当年,谁都明白,“知青”,是“插队知青”的简缩;“插队知青”,又是“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简缩,说透了,“知青”是特指城市上山下乡,到山区、农村最穷困地区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现代汉语词典》那样去注释,或者说那样去“规范”,不单是湮没了“知青”的特殊含义,而且,令“知青”这一打上时代烙印的特殊含义又扩大到所有知识青年,岂不掩盖了历史真相!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称为社会主义改造。单就农业说,农民走的是农业集体化道路,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经营了二十多年,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抹杀的历史。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经过一番删削之后,仅仅还保留几个相关词条,又是如此注释:

1.农业合作化:用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把个体的、分散的农业经济改变成比较大规模的、集体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也叫农业集体化道路。

2. 互助组:①在生产、工作或学习上互相帮助的小集体。②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初级形式,由若干户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劳动力、农具、牲畜等方面进行互助合作。

3.公社:①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一种结合形式,如氏族公社等。②欧洲历史上的城市自治机关,如法国、意大利等国早期的公社。它是资产阶级政权的初级形式。③无产阶级政权的一种形式,如法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我国1927年的广州公社。④特指人民公社。

其注释,“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只有“我国”这个限制语,没有时间限制语,“农业合作化”,是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中产生的新词语,“互助组”,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已经普遍出现,一直持续到农业合作化时期,岂能不交代清楚?尤其“人民公社”,是1958年——1982年中国农村“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在其前或其后,与“人民公社”同级的政体“乡”、“镇”、“区”都有注释,乃至于解放前的“保甲”,还有“旧时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这样比较详实的注释,唯“人民公社”,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在删除原版中的这一词条之后,只保留了原版中的“公社”词条,其第四义项才有如此注释:“特指人民公社”。这个“特指人民公社”,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或者对那个时代已经了解的人,一看就明白是指建国后农业集体化时期,或说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三面红旗之一的那个人民公社;如果,他们在别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人民公社”这个词,也无须去翻查词典,也没有必要去寻注释;但是,今天,或者今后,凡必须打开词典查到“人民公社”这一词语后才能知其内涵的人,看到“公社”之第四义项“特指人民公社”这样的注释,恐怕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其所指,更不可能知其具体内涵了。1996年版为什么要如此作为:将原版中“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统统删除,甚至“社会主义改造”,也要删除!我想,从他们对词目“搭配”之例句:“车、犁、耙、套、鞭等农具,随牲口合理搭配”,尚且嫌其“还带有农业合作化的痕迹”(人民网 •《谁是第一本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历史地位》)来看,你就不难明白,其关键就是要消除“农业合作化的痕迹”!农业合作化时期,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个人生活资料的分配原则,农村是“劳动工分制”,10个工分为1个劳动日,社员凭劳动日参加分配,获取劳动报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统统被删除,“劳动工分制”,《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将原版中“劳动日”的注释删去一半,仅保留注释①:“计算劳动时间的单位,一般以八小时为一个劳动日”,删去注释②:“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计算劳动报酬的时间单位,一般由十个劳动工分构成一个劳动日”,于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以“工分”来计算的“劳动日”也就被“规范”掉了,真可谓一点“痕迹”都不留了!

我认为,中国的辞书,“雅片战争”不可不收,因为“雅片战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雅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主义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辛亥革命”不可不收,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不可不收,是“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社会主义改造”也不可不收,是“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亦不可删除舍弃,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培育而产生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让中国农村,中国农业从小农经济步入了农业社会主义,这个“农业合作化的痕迹”绝不可消除!

不管你对建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主义,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是持什么样的认识或有咋样的想法,它们既已是客观存在,已是抹不去的历史,你就没有理由不让其在中国的辞书中有一个席位。因为,它们,并不是如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在“修订说明”中所说的“删,是删去一些过于陈旧的词语及一些过于专门的百科词条”那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诞生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培育而产生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诞生了农业社会主义,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都变成了“过于陈旧的词语”或“过于专门的百科词条”,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也不敢接受;也并不是如 《谁是第一本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历史地位》中所说的“把一部分陈旧过时、不再使用、查考价值也不高的旧词语删除”那样,难道,“社会主义改造”,“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对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果真就没有查考价值或查考价值不高?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

 “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修订工作是从1993年开始的,这个“决议”,我想,辞书修订者不可能没有看到。

再查关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词目,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词目之命运,大致相同。这个,我不想再去细说了。因为“社会主义改造”既被删除,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即所谓的“三改造”之命运这还用细说么?

词语,是社会的产儿。人,从母亲肚子里出来,都要给他起个名字,并登记入册。这部《现代汉语词典》将“现代”产生的新的词语收录进去,并给予注释,这大概应当是这部词典的责任。对新词语的收录,有所疏漏,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是人为的舍弃或刻意的删除,不让其与世人见面,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注释,应当力求保留其历史原貌,准确无误,具体明白,只要是客观地注释,谁也不应当也不会有所非议,或者去怪罪于谁。词语是由社会产生的,就像孩子从他妈妈肚子里出来一样,已经是客观存在,不管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你都没有理由不让他登记入册,不让它与世人见面,或者注释得含含糊糊,遮遮掩掩,不保留其历史原貌,甚至还去刻意地改变词语的真实内涵。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担心:为逃避计划生育而超生的孩子,有的是报不上户口,有的是不敢报户口,这些孩子被称之为“黑户口”;我们的词语 ,是不是也会有些词语将成为“黑词语”?但是,我们又十分地放心,“黑户口”的孩子照样吃饭过日子,上学读书,走南闯北,因为,他们已经是社会存在,谁也奈何他不得;进不了《现代汉语词典》的新词语,今天,依然还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繁使用,你总不能下禁令不让人使用;将来,是否会消失,那也不一定,除非你将所有出现这一类词语的书刊文件通通查封销毁;我还敢断言,尽管“人民公社”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文化大革命”又是十年动乱,是个大错误,全局性错误,但无可置疑地“人民公社”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必将写进中国历史,它也并不是就没有“查考价值”的。因为,没有别的词语可以去替代,除非让这段历史空白,让这段历史消失!

从来就没有人说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会有错误。历史证明,共产党敢于正视也敢于纠正自身在实践中的错误。1945年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譬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注释中的“……由于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致使革命中途失败”,不是写进了历史,也收进了词典么?1981年又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说:“新中国建立的时间不长,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初步的。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采取这个立场,曾使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今后继续采取这个立场,必将引导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人民公社,有24年历史,文化大革命,是10年历史,有“决议”在,注释,并不让你为难,为什么要删除?难道真地要让这段历史变成“空白”?最起码的,也不至于要去“株连”曾经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立过汗马功劳的“初级社”、“高级社”吧!也不至于去改变“知青”的特殊含义,也不至于不让 “林彪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吧!我们这一代人,说来也怪,都曾经高呼过“人民公社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为什么今天又不愿意让其“登记入册”,收进词典,又不愿意让其“万岁”下去?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新增加了一个十分令世人扎眼的词条,是“国民党”,即“中国国民党”。此例,是绝无仅有的,唯一的,而且是破格的。大概,这不是编纂者们之一时疏忽或心血来潮吧?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修订说明”中说:“增,是增加一些新的词语”。

“词典”前有“汉语”,这个词典是中国的;“汉语词典”又冠以“现代”,“现代”,词典自己的注释是“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我查核了一下,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的有:1921年“中国共产党”;1925年“中国致公党”;1930年“中国农工民主党”;1941年“中国民主同盟”;1945 年“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九三学社”,1947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而“中国国民党”,即“国民党”是产生于1912年,是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前,为什么别的党都不是“新的词语”,都不可以单立词条,唯国民党是“新的词语”,就可以单立词条?我说是“唯一”的,“破格”的,不为过分吧?

1978年版和1983年版,既没有为中国国民党单立词条,也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单立词条,只在“七一”和“同盟会”这两个词条的注释中分别作了交代:

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1921年七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41年党中央决定以召开这次大会的七月份的第一天,即七月一日,为党的生日。

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78年版和1983年版的确有“共产党”词条,其注释是:

共产党:“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组织的最高组织形式。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目的是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一切被压迫的劳动人民,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的国家的共产党叫工人党、劳动党等”。

请注意,这不是单为“中国共产党”所立的词条。

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在为“国民党”单立词条时,大概也考虑到了不能有失公允,是用“国民党”而不用“中国国民党”,又将原版“共产党”注释中的“有的国家的共产党叫工人党、劳动党等” 删去,补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7年7月”,坠在其后。这样的注释又能说明什么?原版“共产党”的注释,是对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注释,删去“有的国家的共产党叫工人党、劳动党”,如果咬文嚼字,似有道理,因为“工人党”、“劳动党”,其名称毕竟与“共产党”不同,但从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来看,似乎又并不妥当;补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7年7月”之后,那个“共产党”词目,依然还是指世界各国的共产党,而不是单指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7年7月”,词目“七一”已有注释,这里又挂在解释世界各国共产党的词条之后,它只能起到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与世界各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是相同的作用。词典编纂者为什么不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7年7月” 移至词目“共产党”之后,“无产阶级的政党”之前,令其成为:

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世界很多国家有共产党组织,有的国家叫工人党、劳动党等。

如果,这样的为中国共产党立个词条,又这样去注释,难道不可以么?这样注释,是否就显得不够谦让,不够大度,或者说太抬举了中国共产党?我想,在中国人的词典中,立中国人的执政党为词目,将“世界很多国家有共产党组织,有的国家叫工人党、劳动党等”置其后,一并注释,全世界相关的兄弟党也不至于怪罪吧!最起码,也可以让“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平起平坐,而不至于有失公允吧!

再看注释。1996年版所增加的“国民党”词条,其注释是:“1912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基础上,合并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等几个党派组建的资产阶级政党”。

这个注释,与原版保留下来的“中国同盟会”的注释“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似乎并没有多少区别。然而,为“中国同盟会”注释,说孙中山于“1912年将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不会有任何歧义;为“国民党”单立词条,那样去注释,就难免有点儿混淆视听?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的国民党,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重新挑起内战的国民党,乃至于那个要将“国民党”前“中国”换为“台湾”字样的李登辉主政的国民党,它们是否还是孙中山当年所组建的那个国民党?“民革”,为什么要重新组建?是针对孙中山所创立的国民党,还是针对蒋介石所操纵的国民党,决意要与其决裂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曾经高呼:“打倒国民党!”,是否就是要打倒孙中山所创立的那个中国国民党?今天,或者今后,不知国民党历史演变情况的人,岂不要为其误导而认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是一直在与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在生死较量的么?

现在看来,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增加的“国民党”词条,还的确有点儿新意!1949年逃迁至台北的中国国民党,首次组团称之为“缅怀之旅”,由该党现任的副主席江丙坤率领,于2005年3月回大陆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拜谒中山陵和孙中山衣冠冢,接着,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连战又来北京,坚决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这表明他们还没有忘却中华文化和中山遗志,同时也表明他们还的确是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有人说这是第三次“国共合作”,我看这话没错。但是,“缅怀之旅”、“和平之旅”,是发生在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问世6年之后,这应该是铁的事实。

诚然,《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词汇规范为目的,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但是,词汇规范,总不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所产生的“新的词语”肆意删除,总不该将并非“现代”产生的“国民党”破格单立词条,且又那样去注释吧!词语,是由社会产生的,词语与社会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编纂辞书,尽管不是编纂历史,但对词语的取舍,对词语的注释,对词汇的规范,岂能不尊重历史,岂能没有点儿历史观!

如上所说,《现代汉语词典》之所删或所增,都牵涉到了历史,也就牵涉到了政治。我以为学问上的事,不宜“上纲上线”,我也不愿看到“极左”再复活,把学问上的事上纲上线,去打棍子,戴帽子;但是,编纂词典的人自己,恐怕也不应该或不允许依凭自己的情感和观念去取舍,去注释已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着并记录着历史事实的词语吧?

原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生杀予夺”注释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弱肉强食”,是“借指弱国被强国侵略”(详见拙文《咬文嚼字——嚼一嚼三个成语的注释》),等等,无不是受“极左”思潮之影响,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硬是朝着“政治”去靠,去贴,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矫枉”,似乎又有点儿太“过正”了,不顾政治的倾向,漠视或忽视历史观之现状,又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据说,《现代汉语词典》已经走出国门,作为“国宝”推向世界。外国的政客们,他们是否会从中嗅出一点什么?“抗美援朝”,不予收录,“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予收录,是否那场战争我们理亏了?“社会主义改造”及“初级社”、“高级社”等等,被视为无“查考价值”或查考价值不高,统统删除,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否不存在了,或者自家已经有人在怀疑,不信任了?“中国共产党”不立词条,诸多辅政党派即“民主党派”,也不是一个个地单立词条,唯一地给“国民党”单立词条,又是那样去注释,是否又会给人家什么口实?请注意,《现代汉语词典》是承国务院之命编纂的,又被视为建国以来“第一本规范词典”,岂能等闲视之!

2005年5月20日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