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举隅(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张加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过如下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你认为谁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请简要分析。 [答案]王国维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诗句中的“闹”字,运用了“通感”,由视觉转化为听觉,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将浓郁的春意活现出来。而李渔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因此没有理解“闹”字的妙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词语言准确鲜明的鉴赏能力。 这首词是歌咏春天的名篇。上片是一幅生机蓬勃、色泽鲜明的早春图。第四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红杏枝头饱含春意,如火如荼,竟然“闹”起来了。它既写出了真景物,即描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热闹场面;也写出了真感情,即诗人看到这种场景,内心的喜悦之情。“闹”字写出杏花争鲜斗艳之神,也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境界全出。 [例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一首怨妇诗,全诗行动曲折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忽”字是描写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的一个关键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曾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忽”最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所以说,“忽”字是一个关键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诗词语言准确鲜明的鉴赏能力。 我们要注意诗词中的一些形容词或副词。这首诗生动地表现闺中少妇从“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写少妇青春的欢乐,为下段蓄势。第三句是全诗转折。“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其中的“忽”字,准确地抓住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年事已高、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词形象的鉴赏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形象或画面识别其特征,在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这首词中塑造的形象显然就是诗人自己,前两句回忆当年驰骋疆场的战斗生活;下两句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自己已经身离战场。下片描绘了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形象;“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不难看出,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前者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案](1)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却依旧逢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不同。《台城》中的“空”意为“白白地”、“徒劳地”,是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鹿柴》中的“空”意为“空旷”,表现出大山宁静幽深的境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台城》以凄婉缠绵的笔调,以霏霏江雨、萋萋江草、长堤烟柳和几声寂寞的鸟啼,织成了一幅凄迷的图画,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鹿柴》则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以空山人语、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透露出一种宁谧幽静的气氛。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因此,两首诗的意境也大不相同。“鸟空啼”的“空”,衬托出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以乐景衬哀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则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宁静幽深的境界。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第三句中的“绿”字曾经修改多次。诗人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等等,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绿”受到了赞誉。就“绿”的使用,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用词含蓄新颖,生动形象,渲染了春意盎然的生机,是全诗的诗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诗语言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涉及多个角度。从活用上看,“绿”原为名词,本句中用为动词,具有动作化,用词新颖;从语言的生动形象上看,“绿”比“到”等更能渲染出春风给江南坡上了绿装这一变化;从语言的含蓄凝练上看,“到”“过”“入”等过于直露,“绿”则不仅有“到”的意思,而且具有色彩感;从全诗的主旨上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全诗的主题,“绿”字是点睛之笔;从心理上看,“绿”能唤起联想,引起了思归的念头,这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例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诗歌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用“照”而说“铺”,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诗比较说明。 [答案]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用“铺”比“照”更准确、形象;而且用“铺”能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更贴切地表现诗人此时的心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诗语言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注释提示,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多角度加以分析。从用词的准确、形象方面来看,用“铺”字包括了“照”的意思,抓住了残阳斜照在江面上的特征,而且更加形象;从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看,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心情应是轻松愉快的。用“铺”字,不仅抓住了事物特征,而且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贴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命题人: 张加进 地址: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邮编:262300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