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巴特勒的信》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手机版 | ||||
长泰五中 杨洋 一、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书信,重点皆在于“情”,而相《给巴特勒的信》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和常见的沉闷氛围,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运用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3、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图文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叫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的。遗憾的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参与毁灭这个奇迹的一个上尉给雨果来信称这种行为是具体的,出色的。伟大的作家就给其写了一封回信。(板书:给巴特勒的信) 2、介绍作者及代表作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红与黑》《悲惨世界》 (2)精读第三段 让我们先一起梦回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吧,齐读课文第三段后,(播放圆明园的被毁灭前的精彩图片)再精读,完成下列问题: !、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3、欣赏完圆明园的的美景,谈谈你对其的评价或感受。 以上问题学生互相交流。 (3)细读第四段到结尾,品味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 过渡:如此令人惊骇的杰作却毁于一旦(插入历史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侵略者的同胞——雨果,他明确的表述的自己对次的感情态度。让我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灵。 1、默读这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作者对这次远征的态度和感情是怎样?(引导:找出关键句子加以概括) 以上问题分小组讨论后,师生一起归纳。(痛斥,谴责) 2、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运用反语) 让学生照出相应的句子,分析其感情色彩。 (5)延伸扩展 1、假如你是当时的领导之一,你会如何保护圆明园? 2、圆明园大量的文物流失到世界许多国家,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寻回文物 3、对于圆明园被毁灭这一事件,你有什么感言? 学生任选以上一个话题各抒己见,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6)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针对你的观点和看法,给雨果写一封回信。 教学反思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空间。作为直面教学、直面学生的教师,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充满生机;所以如何聚焦课堂、激活课堂,释放出师生交流的巨大能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课内外互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一些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脱开教材,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及结合点的处理上是适当的,可行的,拓宽了教材的容量。 2、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并且说出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看法,虽然有些学生的看法过于单纯,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促动了学生的整体参与,而没有仅仅落实在部分学生身上 3、 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4、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作者邮箱: yzmlyx2002@163.com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