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纯真童心的具体表现——谈《幼时记趣》中的“物外之趣”(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江苏南通市八一中学 朱建清 邮编:226014 电话:05135759660

《幼时记趣》的“趣”,既是指童年里发生的若干件有趣的事,更是指处在其中体会到的情趣与乐趣,即“物外之趣”。通读全文,发现“物外之趣”的获得,正是童心的充分体现:

在观察仔细的基础上,童心使“我”产生奇特的想象,想象奇特了,“物外之趣”自现。作者幼时具有“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能力,并且养成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的习惯,在观察时做到了“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定睛细视”,“出神”。可以说,观察促进了想象,观察越仔细,想象就越奇特,正因为如此,飞舞的蚊群似“群鹤舞空”,蚊群冲烟飞鸣如“鹤唳云端”,丛草当作了森林,虫草变作了野兽,土砾成为了丘谷,这些奇特的想象,是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图画,展现着无穷的美感、无限的野趣;但它更是童心的集中体现。是的,儿童的天性,就是在一虫一草上寻找到发现;童心,就是在一物一事中释放出创造力。当儿童以他真实的目光去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他总是习惯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维逻辑”来改造这个世界,创造这个世界,并赋予这个“世界”以个性的解释,荒唐也罢,新奇也罢,儿童正是在获取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取得心灵的满足,得到发现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每一个奇特的想象里都装载着一颗神往自然的童心,每一个新奇的想象都是这颗神往之心得到满足后的一种表现。所以,“物外之趣”就是想象之趣,就是童心得到满足而获得的乐趣。

童心是一团朴素的感情,当它获得满足时,“物外之趣”自得。惩罚强暴,同情弱小,似乎是人生来俱有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儿童身上尤为明显。两虫相斗,癞蛤蟆“拔山倒树而来”,显然,两虫实在是足以使人同情的弱者、无辜者,对两虫而言,“庞然大物”的癞蛤蟆可谓是强暴,“舌一吐而两虫尽为所吞”,在孩子的眼里,它的行为实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甚至是“十恶不赦”之举,该当受罚,于是“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俨然成为替天行道、惩罚强暴的“侠义之士”,“我”把自己演绎成了一位“英雄”,试想,有哪种心情比得上此时的畅快与满足?显然,满足了心灵深处的感情,那种乐趣就是发自肺腑的,也是令人容易与之产生共鸣的。

总之,“物外之趣”,是童心纯真的具体表现。

作者邮箱: gyszjq@sina.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