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教材详介(本站论坛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武汉 鄂教版语文教材是全国的第五套教材,是继人教版、语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后编纂的一套具有新的课程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由地方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教 材。 这套教材旨在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体系,以新的课程理念实施语文课程。它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 重多样文化,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 性,特别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力求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样和教师留下开放和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很进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这套语文教材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拟定了全套教科书(1一9年级)的编写方案,将“整体构建、注重体验、强化探究、主动发展”作为总 的编写思想。 一、别具特色的阅读版块 文章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文是否有典型规范,是否能体现时代特征,是否能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是否能有利于学生的发 展,是否能展示文化、展示生活、展示美丽是每一家出版社所关注的热点。鄂教版语文教材正是基于这些,本着“规范化、民族化、多样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注重人文和 科学、注重学生的发展”这一主旨,精心编纂阅读版块,选编文章。 这套语文教材的阅读版块具有以下特点: 1、以话题的呈现方式组合单元内容。 话题本就是现代语文教学中一个热点话题。生活中离不开话题,三五人围绕某一话颗讲行聊天,这是口语交际;针对某一话题说经历,叙故事,谈看法,抒感慨,话感悟,这是写 作;读了一篇文章,受到了某种情操的陶冶,’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认识,这是阅读。 鄂教版语文教材在编纂过程中,注重话题的开发,以话题的形式组织单元,选编的课文围绕话题展开,让学生通过阅读同话题而不同主题的一组文章,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 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受到思想情操的熏陶,而且感悟出围绕话题的选材的写作技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话题是“.情感的涟漪”,将亲情、友情、乡情,以及对自然的感情组合在一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关怀,有非常巧妙的情感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又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话题是“科学的星光”,教材选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声音》、《技术年表》等文章,课文内容既有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的讲话,又有诺贝尔获得者的寄语,科技新成果的展示,还有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猜想,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昭示了科技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大影响与意义。文章体裁多样,有讲话,有科技小品,有年表。这些文章充分体现了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文本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有非常的时代感。 七年级上册设计了如下的话题:成长的足迹,.情感的涟漪,光荣与梦想,探秘与发现,月光下的故事,思辨的智慧。 在每单元的开启语(即“单元提示”)中,其实就是话题阅读的引导。简短的提示语与以往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语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它不再是板着面孔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也没 有将编者的解读结论生硬地塞给学生,而是以平等的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人无限的亲切感,既撩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提示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语文的方法,兼 顾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这一理念体现于教材的每一环节,贯穿教材的始终。 例如:八年级上同第一单元的提示说:“走进本单元,你会发现‘幸福,的内涵原来如此丰富多彩:获得是幸福,奉献也是幸福;享受成功是幸福,体验挫折也是幸福;战胜怯儒、成熟长大更是幸福。阅读本单元,揣摩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给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幸福,这是帮助你领悟课文内容,获得生活启示的好办法。”简明扼要地对学习本单元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作了说明,这样就使单元教学的目标基本明确了。但是,这些提示语并没有把话说满说全,其目的在于给教与学双方都留出一定的空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都有取舍的余地和自我发展与拓广的空间。 2、开发了一批具有时代性强的课文。 从七年级上册看,除了4篇课文是传统教材中己有的文章,其余均为新的文本。这批新课文多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所关注的、与其心理、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文章,它们在具有语言典范性 的同时,又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对于传统名篇,编者也十分地关注。他们从新的视觉考虑其阅读价值,精心编排,使课文之间前后关联,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而,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如八年级上册“丰碑”单元选编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读碑》、《黄河颂》、《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七根火柴》。把一座座丰碑,以及丰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呈现出来,整个单元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此单元中有说明文、散文、诗歌、新闻、小说以及图片,精彩纷呈。 3、精短的知识小短文的有机安排。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新闻记者的需要,有机地穿插了“阅读方法指导”和“知识卡片”之类的小短文。 “阅读方法指导”的编排是按照“感性一一理性一一感性”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设计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关于“圈点勾画与批注”的阅读方法指导,先不直接提出,而是让学 生通过对《诗两首》的阅读实践后,品悟“圈点勾画与批注”的阅读方法,然后再用知识短文的形式对这种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进行理性认知,再运用这一阅读方法,对后面几 课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读一一感一一练”的过程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一般来说,每一单元都有这种阅读方法的指导,但我们并不能机械呆板地将某单元的阅读方法仅用于该单元中,而是将学生所掌握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阅读的全过程。这样,通 过对单元课文的阅读,便很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能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是考试还是在生活中的运用,都能得心应 手。 “知识卡片”一般附在每一课的后面,这些知识卡片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这些知识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十分的系统、连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这些卡片,不但有助于学生的积里,而且对学生学好必需的语法是很有帮助的。 4、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分开组成单元。 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分开组成单元,主要是让各自的语言特点与风格更加突出,也方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指导。文言文课文在全套教科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册书有一个文 言文单元。编选七篇课文,再加上古代诗词读部分,这样,文言诗文在全套教科书的阅读部分大约占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这个比例是恰当的,也是有助于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阶 段目标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材对古诗词诵读这部分的内容,也作了精心的安排。在每个单元里,均以“诗配画”的形式来安排“诗词诵读”,每单元两首古代诗词。在七一一九年级的六册书中共选编了72首古 诗词,按照“送别怀远”“感物伤时”“理想追求”“故土之恋”“田园.清趣”“边塞吟唱”等话题编排在各册教科书中。例如,七年级上册编选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等,共二十首。 对于“诗词诵读”这一部分,教材作了必要的少而精的注释,便于学生理解诗词大间。所选诗词多是千古流传的佳作,是名家的上乘之作,学生应反复诵读,熟读成诵,铭记于心。在 诵读过程中,还可借助工具书,加深理解,含咀英华,体味其丰富的蕴涵。这样,有利于记.忆和积累,有利于培养语感。 5、由一篇较长的文章组成的单元。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的阅读特点,引入新的阅读理念,在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一个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和评价性功能的整体阅读单元。 这样的编排设计,打破了较长文章不入教材的框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阅读文本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平台,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前四个单元所学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自主 阅读、自我评价的检测,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沟通了课内外阅读,倡导了全新的阅读理念。 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利于长文章短读。一般说来,学生阅读较长的文章,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编者在开发这类文章时,根据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对每篇文章的阅读划分成不同 的几个阶段,每阅读阶段又设计一些精要的阅读题目,这些题目围绕阅读的内容及课标的要求,分层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有利于引导学生 阅读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在每一阅读版块的思考题中,最后基本上都设计了一道诸如“接下来文章会提到些什么”之类的猜想式的题目,学生通过在对前面情节认同的基础上,对后面的情节进行猜想。这一题目的设计,不但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并且对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七年级上册,选编了《猎狐》一文。文章写少年的生活与感受,虽然事件比较特殊,但反映了少年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其阅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编者希望学生能结 合自己的生活,走进课文,与人物对话、沟通,形成评价。 七年级下册,选编了《外星人》。这是希望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借助联想与想像的翅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文章涉及的内容也许是学生现在或将来甚至一生都特别关注的话题。÷ 八年级上册,选入了《生命的救助》。这是一篇真实的、连续的报道。编者在这里主要是要倡导一种跟踪式的阅读,让阅读不仅停留在课本上,还要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强 化阅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一个完善人格、净化心灵的过程。(许多人当初通过阅读报道,而参与了救助的行动,阅读活动引起行动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渐渐地多起来了)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了超文本阅读(正文,以及相关资料的链接,有文字材料、音像作品等等)的样式。 八年级下册,选入了《麦田怪圈》。旨在强化为搜集信息的阅读方式。对某种现象、某个事件的长期关注,往往因阅读而产生。此文文学价值不大,但这篇文章反映的事件所产生的影 响非常之大。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很关注。编者选入这篇文章,是想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体会搜集资料,辨别真伪的重要价值。让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 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现代社会,在学生今后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阅读形式,是会经常遇到的。因此,教材编著者倡导学生应该具备这种阅读能力。 九年级上册,选入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节选)》。剧本独具匠心的构思,波澜起伏的剧情,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睿智的语言艺术,都会给学 生以强烈的冲击,学生可以克分体味到阅读文学作品的无穷乐趣。 九年级下册,选入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刻画的人物形象,虽然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人和事,但却表明了中国改革的艰辛,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编者编选这篇小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入手去理解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认识其 艺术价值,从而获得对社会与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样的单元安排,从学生的阅读行为方式,考虑得比较多,希望籍此改革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这种单元的教学处理,我们提倡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个性化地解读课文, 在合作讨论中增强阅读能力教师安排时间,点拨引导,提升探究的层次。 6、形式多样的“理解·探究” 课文后的“理解·探究”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解读与评价,也是尽可能地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对阅读提出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是对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注重·清感体验”,“受到高尚.洁操与趣味的重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对情感和过程方法方面提出的要求。“理解·探究”按照这些要求进行设计,用新的理念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建构意义。“理解·探究”的题目设计,在内容上讲究层次,在方法上讲究多样。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的“理解·探究”,一共五道题(题见书)。 这五道题,涉及了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又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提出了要求。应该说,学生是乐于完成这样的题目的。全套教科书的“理解· 探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体验与品味,重视语言的运用价值,重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采用诸如比较阅读等多种形式向课文外延伸与拓展。这样使学生的新闻记者过程既体现 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在重视过程的基础上,强调阅读的结果。“理解·探究”还重视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把培养人文精神与培养语文能 力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过程,把精神文明的培养富于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之中。 二、独具特色的口语交际 鄂教版教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 展合作精神”这一目标要求,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口语交际板块,并且,根据学生生活中交际的实际需要,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口语交际”的具体要 求,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系列,将口语交际有目的、有秩序地安排在七一一九年级六册教材中。 在这六册中,口语交际是分作两具系统编写的。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形成日常训练,一个系统自成体系,形成专题训练。 第一个系统是口语交际在阅读大环境中的运用。除了阅读部分的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外,在课后的“理解·探究”中,有很多探究、讨论、辩论、调查等形式的口语交际。这种 编写方法,在传统的教科书中也有使用。在与阅读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有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学生也有交流的激.清与创造欲望,容易形成交流的高潮。这种训练方式跟随阅读长期进行,能对学生形成一种持续锻炼。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进作用。 第二个系统是一种有意识的专项训练。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共安排了22次口语交际活动。每次以一个话题为依托,训练一种交际方式。其中七、八两个年级是每学期4次,九年级每学期3次。涉及的交际方式有介绍、讲解、聊天、讲述、调查、自荐、拒绝、讨论、演讲、劝说、采访、接受采访、倾诉、倾听、对话、谈判、座谈、应对、主持、推销、辩论等二十多种。在每一种交际方式下,以话题来承载知识与能力要点,以情境的模拟演练来体验过程与方法,以各种活动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其特点如下: 1、听说兼备,比翼双飞 口语交际过程中,听和说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这段教材正是基于这一点,将“听”与“说”并行,并且贯穿始终。“听”的这条线,从学会聆听开始,到听懂意思,听清来龙 去脉,听出重要信息,再到听出真正意图,听出言外之意,直至听出问题和漏洞。“说”的这条线也是从复述、讲述克服心理障碍开始,到与人交往中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对象说话, 再到根据别人反应、现场情况说话,直至主持、辩论等难度较大的说话方式。从始至终,这两条线手挽着手行进,与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特别是聊天、讨论、采访、倾诉倾听、对 话、谈判、辩论等交际方式中,听和说的并用显得格外重要。 2、分解难点,循序渐进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训练点必须由易到难,顺次作好铺垫,让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根据课程标准口语交际部分的要 求,教科书注意了能力培养的梯级发展。以22个话题为媒介,每次落实一具训练点,循序渐进(具体要求可参看“知识与能力序列一览表”)。上面提到的“听”和“说”的两条线的 发展都具备这样一个梯级爬升的过程。再者,二十多种交际方式中,难度较大的方式,教科书又将其分解,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进行有梯度的提升训练。比如:从聊天到讨论到座谈再到 辩论,这实际上是一个群体口语交际方式的分解。再如演讲分解成“命题”与“即兴”两种方式,调查分解成“街头”与“社会”两种方式,主持分解成小范围的沙龙似活动到大型活 动。经过这样的分解,对于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掌握口语交际方式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在“爬楼样”的过程中找到口语交际中的自信。 3、突现“交际”,提供情境 口语交际与一般的口头表达是有区别的。它所具备的交际性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有可操作的合适的情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更好突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教科书在话题的选 择和情境的设置上做了许多工作。话题的选择上尽量考虑能形成交际氛围。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认识新朋友”就比单纯的“自我介绍”更具交际性。“让我来解说”看起来是单方面 的“解说”,事实上在解说过程中面临的对象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听众发问的不同,都决定了这个话题的交际性。其他的像“放飞的我梦”,“对你说‘不,”,“保护我们的环境”, “面对挫折”,“与父母沟通”……这些话题以聊天、拒绝、劝说、采访与接受采访、、倾诉与倾听、对话等交际方式呈现,使口语交际的交际性得以突现。另外,在练习的的设计中,尤其注意情境的设置。每次口语训练的练习分为两个大题。第一大题从微观的细节方面设置一些具体情境,让学生模拟演练,在模拟过程中体会交际的氛围。第二大题从宏观上设计一个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交际。尽管教科书设置的情境是有限的,然而它们却可以起到启迪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同学可以一起设计更多的情境。 4、联系生活,便于演练 教科书中“口语交际”的操作性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这套口语交际系统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步骤清晰,情境丰富,这些特点都方便学生学习演练。首先, 在话题的选择可尽能贴近学生生活。比如“认识新朋友”,“敞飞我的梦”,“成长”,“对你说‘不,”,“面对挫折”,“与父母沟通”,这些都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再则,内容的编排上,轻松引人话题后,从“想一想”到“试一试”到“练一练”,分三步进行。“想一想”通常是进行口语交际之前必须做好的一些准备,或者是设想到可能为现的一些难点如何中解决。在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这两者形成了呼应关系,自然也就解决了在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到一些方法。“练一练”部分设置的情境能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三步依次做下来,学生的收获应该是很丰富的。 5、要求具体,指导明确 这套口语交际系统依据每一种交际方式,依托每一个话题,在知识能力要点上作了细致的要求。除了“听”、“说”两线并行的总体要求外,对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内容又分别作了要求。比如:“认识新朋友”中,“自信、大方地说话”是对说的能力的要求,“抓住对象特点介绍自己和别人”则是对说的内容的要求。再比如:“我能行”中“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场合说话”是说的能力要求,而“突出自我推荐时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是说的内容上的要求。对学生“听”的要求提得也很具体,有“耐心专注地倾听”,也有“聆听时根据说话人的话语、表.清、手势去理解别人的观点”,还有“聆听中把握对方说话的目的”,更有“根据别人的发言调整自己的发言重点及次序”。根据这样的要求编写的“想一想”、“试一试”的具体内容,指导就更明确而细致了。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面对问题如何解决,说话的态度如何,甚至手脚如何敞,眼神怎样传递,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清,都作了细致指导。这样的细致指导使学生能在知识与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在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中找到交际的快乐。 6、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对于整套教科书而言,口语交际只是一个板块,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口语交际能力只是一个基本方面,但是教科书系统仍然立足于以点带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与 提高。语文学习中各个知识块之间是相通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是人的精神活动,综合性学习则是这些精神活动的一个大舞台。口语交际能力在分项的的专题训练中得到提高, 一样可以运用到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中。事实上,有很多种交际方式的训练都是为其他学习方式的深入作铺垫的。如“采访”、“社会调查”、“谈判”、“自荐”等等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与人接触的科学指导,“辩论”、“讨论”、“座谈”等文式又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以口语交际带动其他学习,使“口语交际”教材系统虽然独立编排,却未脱离教科书大环境,与其他学习相辅相成,整体推进。另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只是学生会听会说,“交际”的合义是丰富的,它包括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教材编写中还注意了学生礼仪的教育,气质的熏陶。在能力要点中,提出了诸如“学习接待、介绍的礼仪”、“拟好采访提纲,有礼、有序的进行采访”、“在严肃场合沟通情感,培养合作意识”、“理解对方.清感”、“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在公开场合主持大型活动的礼仪、程序”等要求,力求打造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特别是“试一试”的指导中还提了许多具体要求来落实以上的能力点。 总而言之,日常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并带动整体的语文学习。 三、新颖独特的写作训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 位的表达。“课程目标”中规定“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安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鄂教版语文教科书依据上述目 标要求,针对学生写作实际,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编写了一套完整的新颖独特的写作训练系列。“写作”以情境话题为依托,强调生活体验和写作的针对性,进行写作过程与方法的 指导。在“写作”板块的内容上,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再为学生展示写作过程,担供提供帮助和引导,让学生为不同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对象而写作,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由地写作。全套教科书共编写了36次“写作”训练第册书六次。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设计了“过去的时光”“心事”“窗外的世界”“美丽的梦想”“书的故事” “雨”等六次“写作”。这些“写作”训练,在编写形式上新颖独特,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还十分注意突出书面表达的交际性特点,要求在写作时要考虑目的 和对象,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表白。写作不仅可以抒发.清意,叙述故事,说明事理,还可以是为一定目的的写作,即通过阅读材料、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确立观点后的专题写作; 写作不单是课堂上的行为,还可延伸到课外。如七年级上册的《书的故事》,八年级下册的《语言趣谈》等。这样,可以打通写作与生活的隔离,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与艰辛,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写负责的品质。“写作要感.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学生写作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遵循求真、求实的 原则。 鄂教版语文教材写作训练具有以下特点: 1、遵循认知规律,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存在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害怕写作(心理上),二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上),三是不知道怎么写(方法上)。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鄂教版教材采用话题呈现现方式,作文教学单元由“话题导入”“想一想”“试一度”“练一练”四个部分构成。话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例如七年级有“过去的时光”“心事”“窗外的世界”“美丽的梦想”“心中的那颗星”“动物朋友”“一个金点子”等,八年级有“花的话”“心灵的交流”“和外星人对话”“我说我家”等等,这些话题扣合了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每单元的阅读课文话题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话题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写作的动力,才会触动积累,爆发灵感。“想一想”部分主要是针对写作的选材立意进行点拨指导,试图引导学生想了以后,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试一试”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将想好的内容形成或长或短的文字。既可写出精彩片段,也可形成全篇。读了“试一试”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写作不是很难的事情。“练一练”部分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命题,学生可民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题写作。总的说来,写作教材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既考虑到了学生的.清感需求,又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想写,又知道怎么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较之传统教材,这是一个质的习跃。 2、注意过程引导,侧重一种能力 写作是一处复杂而艰苦的思维过程。传统教材往往简化对写作过程进行指导这一重要环节,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情感特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 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简化写作过程,只求尽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鄂教版语文教材高度重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在“想一想”部分,引导学生对己有的经验进行回顾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明确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这两个重大问题。在“试一试”这个部分,则针对学生将思维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处理意见,供学生参考。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心事”,编者有如下指导:(见教材76页“想一想”“试一试”部分) 每一次写作训练,都有这样非常适用的指导意见,在这种细致周到的指导启发下,学生终究会自信地去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采用话题呈现方式,打破了过去以知识系列建构单元的形式,同时注意到了写作能力的落实,七一一九年级教科书根据课标要求,列举了36个能力点,每次作文在全面指导学生的同时,特别要求侧重落实某一能力点的训练。例如写“心事”,在导语中特别提示“在描述心事时,要清楚地交代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组织材料的线索”。这就是为了落实写作能力序列一览表中提出的的“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和线索”。在指导中,渗透这一能力点,例如:“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心思的?是什么原因引发这个心思的?当时在哪里?不 哪些人?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你准备用什么作线索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把心情变化的过程详细描写出来。用一种感情,或一句话,或时间变化,或一个物件……将心情变化的内容连起来。”训练有意,指导无痕。这是鄂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毫无疑问,教师在评价某次作文时,能力训练点的落实,是一个重点。 3、重视生活体验,张扬写作个性 传统作文教材,以知识系统定位,不少教师指导写作把灌输写作知识作为主要手段,较少研究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普遍的现象是忽视学生的个性,这就必然忽略学生特有的思维 方式,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指导写作居高临下,训练长期沿用的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方法。教师布置作文不重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忽视学生的选择自由,按照个人主观意愿 作指导,常常将内容和表达割裂开来,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自我的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体验,最终教师的个性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作文成了条例预定条件框框的“公 文”。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有思想的作文就要张扬个性,丢掉“我们”,强化自我,有“我”才有个性,一个有思想的“我”血肉丰满地站起来。作文训练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取什么样的主题,认可什么样的评价,让学生主宰自我。一旦有了思想,有了自我,有了个性,这就有了真正的作文。 4、构建对话平台,倡导自主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学生,这种需要会更加强 烈。作文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最好的作文教学方法就是对话。 长期以来,教科书的叙述语言俨然法律条文,具有绝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面对教科书,学生总是诚惶诚恐。鄂教版作文教材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为学生构建对话平台,将学生作为平 等交流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心理需求。编者采用的叙述语言全部是第二人称“你”,在向学生提出某种学习要求时,用“请”“你可以”“还可以”“试一试”等语词, 自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亲切感。不仅如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时,很少出现抽象概念和专门术语,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样的语言形式不仅使学生获得 人格的自尊,更使学生体验到民主的可亲可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民主化的语言必将有效地增强教材的教学功能。同时编者也试图为师生作文教学对话作为一个示范。 我们常常把写作看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写作又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行为,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写作训练,不是一种创作,这种训练为的是提 高我们的能力。个体写作不困难,可以通过集体行为来解决。在集体活动中思维得到碰撞,师生、生生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正是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意义所 在。鄂教版作文教材为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作了大胆尝试。在作文指导中,编者经常提醒学生在自主的同时可以寻求合作。例如:“你可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把自己写的作文给他们看 一看,请他们说说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还有问题。”“一时觉得为难,可以问问老师,问顺同学,请他们出一个注意。”这样一些提示语大量出现在作文指导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同时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为老师教学提供了一种示范性建议。这应该是鄂教版作文教材编写的一种新的尝试。 总的说来,鄂教版写作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活动、开发的写作学习平台。但任何教材都只是一个有限的载体,“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如何使用这套教材,不断开发它的教 学功能,则是摆在广大老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四、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要求,编写了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共设计了次活动,七、八年级每册书4次,九年级每册书3次,依据由浅入深、由简 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进行编排。每次“综合性学习”都有一个情境话题,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强化了学习与探究的价值。 (一)鄂教版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构成及具体安排 1、鄂教版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构成。 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多种方式。 ①三个层面 乐于参与(态度);组织活动(行为及过程);交流与展示(成果)。 ②多种方式 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如办刊、办报、演出、辩论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信息资料,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分析、整合信息,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七――九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安排。 七年级和八年级各册书安排4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九年级各册书安排3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具体安排如下: 七年级上册:“童年的游戏”、“中秋佳话”、“走进奥运”和“科技发明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有趣的汉字”、“春游计划”、“我心中的英雄”和“邮票上的学问”。 八年级上册:“名著推荐”、“流行歌曲的歌词”、“成语探究”和“我们的小报”。 八年级下册:“我的作品”、“唐宋诗词中的……”“家乡的老照片”和“对联研究”。 九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为了家乡的发展”和“走上舞台”。 九年级下册:“中国的老玩意”、“我的发现和创造”和“走近鲁迅”。 (二)鄂教版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话题呈现,贴近生活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与本套教科书以话题结构单元的编写体例一致,以一个话题为凭借,展示学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力求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乐于探究的愿望,如“童年的游戏”“走进奥运” “流行歌曲的歌词”“走上舞台”等,有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如“科技发明的影响”“家乡的老照片”“为了家乡的发展”和“珍爱生命等;有些话题还将学生的目光向经典,以加强文化修养,丰富文化积淀,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走近鲁迅”“名著推荐”“唐宋诗词的……”“成语探究”和“对联研究”等。 2、突出“语文”,兼顾各科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姓“语”,突出语文的特点;其二, 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或教学。鄂教版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从话题的设计、方法的提示、活动的要求到评价的标准都凸现了这一特点。如“成语探究”“对联 研究”“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国的老玩意”“走近鲁迅”等内容的设计都能遵循语文教学的宗旨,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关注与语文有关的研究话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 识去思考、探究这些话题,分析和解决相美的问题,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濡染文化气质,提升文化素养。 3、照应阅读,相对独立 在以往的语文教科书中,语文实践活动以文体教学模式为基础,或编排在阅读单元之间,或集中编排在全册阅读课文之后,与阅读内容毫不相关。而在鄂教版教科书中,综合性学 习与单元阅读在内容上是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呈若即若离的形式。有的与单元阅读内容互相勾连、密切照应,使综合性学习成为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 阅读话题是“英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我心中的英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话题是“生命的颂歌”,综合性学习设计为“珍爱生命”。有的以阅读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内容为基础,加以深化。如七年级上册的“童年的游戏”就是从第一单元《一起长大的玩具》一课拓展而来,“走进奥运”则是从第三单元《体育颂》延伸而来的。这样的设计还有不少。如“中秋佳话”“科技发明的影响”“唐宋诗词中的……”等。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实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把从阅读教材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当然,综合性学习也不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自成体系。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单元阅读内容没有什么美联,在学习形式上也各有侧重。 有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习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千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习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行设计,自行组 织,自行探究问题,培养学习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比如,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在“走近鲁迅”母课题下,又设计了几个子课题: A.鲁迅知识知多少(搜集资料,知识竞赛) B.鲁迅作品欣赏(阅读欣赏,汇报成吴) C.不同人眼中的鲁迅(调查访问,写调查报告) D.鲁迅原作与改编作品之比较(分析比较,展开辩论) 有的以语文活动的形式呈现综合性学习,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秋佳话”变设计了“中秋赏月”、“中秋品诗”、举办“中秋诗画展览”、“中秋民俗展览”等许多活动,并以此传递出一种语文教育的新观念: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4、强调自主,注重过程 鄂教版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集中体现了当代课程的弹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尤其强调自主性,鼓励每个学习积极参与。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教科书都为学生提供若千个子活 动,让同学根据条件和兴趣进行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开展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围绕话题在课外主动搜集、筛选和研究资料,并希望学生作无限的开掘。 从教材的内容不难看出,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都充分笨重学生的自主权,引导学生既做综合性学习的决策者, 又做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者。 “综合性学习”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教科书告别注意提醒学生,有仅要关注“达成度”、关注结 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文中反复出现“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颗讲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在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后,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实践性、过程性很强的语言,并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些都体现出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重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5、展示案例,点拨方法 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中,体现了开放性的原则,它力图通过课堂内外、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广阔的语文空间,真正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此,围绕每一个学 习话题,编者均为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案例,并注意指导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跨越时代,联系生活展开学习活动,“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 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邮票上的学问”等综合性学习内容,编者不仅教给学生集邮的知识,而且告诉 学生集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有目的、有选择、有规律地“收藏”和“鉴宝”。 有些活动,它的模式好像是一个倒轩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过程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比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中伙佳话”,它以“中 秋节”作为听说读写的话题,通过“中秋节”的索源,了解中国的发展脉络;通过搜寻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积累丰富的文学常识;通过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 秋节”的习俗等,扩大自己的视野;通过阅读与“中秋”有关的作品,熟悉常见的历史人物、历史典故;通过写作“中秋节”的诗文,整合各方面的信息,锻炼写作能力……像这样的 综合性学习还有很多。如,以“流行歌的歌词”为话题的“科技发明的影响”等等。这些活动看似内容单一,但只要找到了某一种事物作为切入点,我们就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 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天文、物理,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听说读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课本的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种 种现象激.洁碰撞。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习习惯,提高语文能力。 6、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从教学目标上看,鄂教版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特点。例如,七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话题较小,内容也比较单纯,只要求学生围绕既定的话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展示资料或者开展语文活动,如“童年的游戏”“中秋佳话”“走进奥运”和“有趣的汉字”等。 八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则要求学生不仅能搜集信息,而且能分析和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实践活动的形式也由个人的自主活动向合作探究、合作创造方向努力。如“流行歌曲的歌词”“唐宋诗词中的……”和“对联研究”等。 九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活动形式上都比七年级、八年级更进一步,它要求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提炼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后,“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分析、整合信息,并能和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就语文实践活动而言,内容更广泛,形式更丰富,要求更深入。如“为了家乡的发展”“走上舞台”“中国的老玩意” 总之,鄂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部分在设计思路和编写形式上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在“综合性学习”这片全新的土地上,播种、耕种、灌溉、施肥,取得了可喜的阶段 性成果。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