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学会分析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感悟的形式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深圳市宝安中学 吴名赓 [读法概述] 散文这种体裁,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它往往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而是展开丰富的联想,说东道西,谈古论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散文也许就散在这里。在这点上它仿佛散步,步履轻松,神态闲适,不疾不徐。散文不像小说、戏剧,以完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展示生活。它需要作者抓住自己对人生和自然感悟最深的某个侧面,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记事,或回忆,或移情,深入挖掘,由小见大,由此及彼,来揭示生活的真谛。 由于散文多是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注重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作者所见所闻的外在境界与内心所感的喜怒哀乐情绪相融合,便使散文有了强烈的情感,优美的意境。而这种强烈的抒情又往往情不直抒、理不直陈,不是那种赤裸裸的宣泻或论述,优秀散文的内涵在它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即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它不是毫无边际、不可捉摸的,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情出理,托物言志;写风土人情的散文则往往寓情于事,因事明理。因而散文在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上总显得那么含蓄、深沉、委婉、缠绵。 先说写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只是手段,传情即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同样的景,可能由于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大相径庭。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因文悟道。如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工笔精雕细琢,写出了这潭美丽的绿水的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色泽美、质感美,作者极尽想象,大胆比喻夸张,将梅雨潭的绿描绘得丰姿多彩,清新柔婉,美丽动人。作者写这绿水,究竟其情如何呢?“绿”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年华的标志。作者满腔勇于进取的浓浓的激情,从字里行间悄悄地渗入了读者的心田。而《荷塘月色》,同样美丽的景致: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由于心境不同,感悟也就不同,我们从幽雅的景致中感受到的是作者“颇不宁静”的心绪中隐藏的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因为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似一团火”。 在这类散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客观的景相融相合,从而使作品变得含蓄,也使作品主题得以升华。 托物言志,是散文作者表达感悟的又一方式。如《荔枝蜜》借物喻人,把对劳动人民浓烈的赞美熔铸在所描写的对象小蜜蜂身上,因为他们都“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白杨礼赞》中原本平凡的白杨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不正是解放区广大军民精神的写照吗?因而也就不平凡了。 在这类散文中,作者所借之物是他表达感悟的外壳,这个物早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物,它被作者人格化了,是某种精神、某类人物的象征。 还有一类,写人记事的散文,表面上叙事,借此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创作初衷。这类散文,以回忆为主,也许人多恋旧,通过对过去的人与事的回忆,往往也强化了过去的苦难或幸福,以此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者说,由于人生阅历的增加,对过去的人和事有了更深入更接近真理的认识。所以这类作品同样能带给读者以启迪和美的感受。《记一辆纺车》《我的老师》《菜园小记》等即属此类。 [难点突破] 其实,在散文中,要弄清作者表达自己对生活感悟的方式是借景,是托物,还是对人事的回忆并不难,关键要理解散文之所以是美文的本质,主要在于一个“情”字。这种“情”正是作者感悟的内容。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情感,才有了散文作者借助来自心灵的文字表达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既是感悟,它来源于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我们阅读散文要么把握全篇的感悟基调,要么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感悟的历程。只要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或情感变化过程,理解文章的深意,分析作者表达感悟的方式便迎刃而解了。 如《荔枝蜜》,作者对小蜜蜂的感情经历了“不喜欢--喜欢--赞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的变化过程。“我”对蜜蜂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转折点是什么呢?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逐步升华的呢?体会了这些,便不难明白作者何以要借赞小蜜蜂来赞美劳动人民了。 总之,我们欣赏散文,分析作者表达感悟的方式,要有品酒的心情和细心。因为“一篇好的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美,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和美感”。 [阅读示例]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很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山那边微笑了。 “我想着”的不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吗?“我”的感悟借灯来传情。“灯”在这里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照明工具,而有更深的象征寓象:它包含希望和力量,凝聚着人间的爱和温暖,更象征了光明的前途。正因为前途是光明的,友人获救后从灯光中感悟到人间的温暖,从此热爱生命。再联系当时的背景,巴金从中有更深的感悟——抗战是最终会胜利的,即“灯光是不会灭的”。这种托物言志的方式使作者表达感悟的方式更含蓄,然而亦更深刻。我们不也应从“灯”中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吗?即使遇到什么挫折失败感到悲观失望的时候,仔细想想吧:“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拓展训练] 火 光 (俄)柯罗连科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 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月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崖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仍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1、这篇散文哪些段落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2、这种感悟是怎们产生的,又是怎样表达的? 3、文中的“火光”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1、最后两个自然段。2、由联想到人生而产生。主要是用议论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悟。3、火光象征永不熄灭的希望,象征生活的光明。] (注:此文已正式发表)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