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文史哲”综合题的启示(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董世群

(陕西省乾县西大街41#乾县第二中学 713300)

阅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本句具体语出荀子的(B)

A.《修身》 B.《劝学》 C.《王制》 D.《富国》

2、结合历史知识,说说荀子在历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他一生中大部时间从事教授、著述。提出了“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他批判了天命论和鬼神迷信思想。他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源泉,认为认识是由“天官意物”(即用感官感知)和“心有征知”(即理性思维)两个阶段构成的。在社会伦理观方面他提出“性恶论”,批判了孟子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性善论”,但仍然是唯心史观的抽象人性论。政治上他主张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通过“隆礼重法”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下列名言中不是与本句反映同一哲学道理的是(C)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D)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②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④万事万物是联系发展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从上面这道综合题可以看出,它明显的串接了语文、政治和历史知识。面对当前的“小综合”(政史地)的高考形势,随着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否拟订这类题目。笔者认为此类题目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容易拉近各科目间的互动和沟通,使得文科学生的知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对话”,将知识学“活”!

作者邮箱: dongshiqun@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