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课堂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西安中学 王兰君  

  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兴趣和智力是嫡亲姐妹,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和语文教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较差,他们做事大多凭兴趣去做,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要学习的功课缺乏高中学生那样清醒的认识、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我每带一届新生,都要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问题,但每一届的调查都不容人乐观——喜欢课文的学生总是少数,而害怕作文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呼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多说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的封闭式的孤立系统,教与学往往是在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教学看似平静有序,实际上在平静的背后,隐藏的是学生学习的非自主的无序状态。理想的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状态转变为富有激烈的参与意识的主动灵活的接收,形成教与学相协调的动态的和谐的有序状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重要途径。

  如何才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环境呢?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不要用“唯书”、“唯师”的桎梏束缚学生的思想。因此,我每带一届新生,都要向学生灌输不要迷信老师,要独立思考,消化知识的观点,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勇于指出老师教学中的疏漏和错误。多年来,我都坚持在每一课授完后留出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提问老师,向老师质疑,并且比赛谁提的问题有价值。学生们十分欢迎这一点,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每一课在这里总能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有时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程度,学生的思维也常常在这时候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让那些不提问题的同学回答,以期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即使是错误的,我也不简单否定,而是陈述我的意见,让大家比较、鉴别、判断;对于学生的意见,无则加勉,有则公开纠正,不怕丢面子;也有答不出来学生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下来查资料或请教同行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决不搪塞。通过学生的质疑,我及时得到了反馈,了解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自己本身也得到了不少提高,尤其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环境,还要在任课班级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探讨、扶持后进的良好风气。有些学生不敢发言,害怕说不好别人笑话,而且越是后进的学生这种心理障碍越大。事实证明,这些后进学生越是不敢说,越是懒于思考,长此以往,对学习就会丧失兴趣,学习质量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班上有条规定:任何人不准嘲笑同学的发言,后进同学只要动脑筋、敢发言,一律给予表扬。这条规定给了同学们勇气,许多后进学生因此而变得爱思考、敢质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原初中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是《一件珍贵的衬衫》,记叙了周总理的一件小事。近年来的学生,对于周总理了解得很少,加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寄深厚的感情于自然朴素的记叙中,学生们常常难以沉浸到课文的感情中去。于是一上课我首先用崇敬和沉痛的语调向学生们描述我当年听到总理逝世的心情和举国痛悼总理的情景,深情地朗诵了《一月的哀思》,学生们被我的描述与朗诵常常震动,当听到我说“周总理为什么受到人民这样的拥护、爱戴和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普通工人的述说,来读一读《一件珍贵的衬衫》吧”的时候,他们几乎是崇拜地打开了课本,整个课堂至始至终都流动着对总理无限崇敬怀念的感情,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我常用的手段。在教《最后一课》时,我为学生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我在朗读中倾注了自己对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理解,当读到“他哽住,……”的时候,我也悲痛的读不下去;当读到“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的时候,我也激动得不可自制;当我噙着泪花读完的时候,许多学生的眼里都与我一样噙满了泪花,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小院里,都沉浸在悲壮的氛围里,久久说不出话来。课后同学们纷纷说:“老师,你读得太感动人了!”通过这样的朗读,我想教师再无须过多进行分析,学生就已经理解了人物、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染上,还应该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三、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听常新。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课文时,我摈弃了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景》),有时从结尾切入(例《枣核》、《看戏》),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也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课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Õ整合Õ提升Õ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达到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在节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讲读课用慢板,让同学们反复朗读,细心品味,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讲透讲足。有了这个基础,在上自读课时学生很容易进入定向思维,理解比较到位,所以使放快节奏,抓住重点,展开比较、讨论。课外自读是完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目标系统中的最高层级,所以我往往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并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纠正。这样,一个单元教下来,学生感既充实又轻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