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湖北荆门市拾回桥中学 包吉祥 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所谓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程度和敏感性。 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一眼就能(听)看出一句话、一段文章中的语病,有的人却觉察不了;有的人听(读)到一段话,就立即能体会出这段话的含义,有的人却不明所以。这就是由于语感的强弱造成的差异。语感,是建立在语言知识的积累之上的一种功能。它不是与身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 一,为什么要注重语感 语感的作用总的说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用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作用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达。 1,语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作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的作用是语感的根本作用。 先从对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语法规则的表层理解上看。这方面的理解,依赖于人们对词语的词汇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意义的理解;依赖于人们对构词规则、组词成语规则的掌握。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预感,才能对语言文字做出准确的理解。 A1这稀饭甜甜的。B1 他能来,我今天好高兴! 例A 例B A2这稀饭甜不拉叽的。B2 他能来,我今天好不高兴! 例A是对甜稀饭的两种观点:甜味是一样的,但两句中形容词的词尾不一样,两种好恶观点截然不同。A1表喜爱这种味道,A2则是嫌恶的。这里是靠对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的感受(知)进行判断(理解)的。例B中两句的区别在于B2中多了个副词“不”字,但谁也不会凭这个“不”字像平常理解为真正的不高兴,而是深谙其高兴得很。这也是语感的作用。在从日常生活中的“含沙射影”、“意在言外”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来看,人们凭不同的语言环境,或比喻、或借代、或反问、或象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果缺乏语言的直觉新、敏感性,是很难理解其含义、情味、旨趣的。 例如:一餐馆师傅炒菜多方了些辣椒,问客人能否接受。甲:怕不辣。乙:不怕辣。丙:辣不怕。 语感强的人会立即明白甲很喜欢,乙能够接受,丙却有点害怕。如果缺乏语感,恐怕那就“难解其中味”了。 再如,一孩子要到邻居家看电视,家长劝说无效,只好怒气冲冲地对孩子嚷道“你去,你去呀!”这孩子如果语感强,会明白家长是再说反话,否则就会真的跑出去,那家长就更加恼了。 再说,语文教学中已经教给学生很多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知识。可是让学生读“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听章工作员说阎家山是个模范村,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这一段。学生往往只理解这段话交待了记叙的要素,很少有学生会想到检查秋收不到落后村而到先进村的内涵,区农会不是直接介绍,而是“听”章工作员说,这个“听”字有内涵呢! 有一年,湖北省中学生作文竞赛的题目是《春天,门前的一棵小树》。这道题目,如果学生缺乏较强的语感,不进行必要的联想,真能理解其命题的深意呢? 2,语感对语言表达的作用。学以致用。语感更重要的作用,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一个人凭借自己已形成的语感,可以鉴别自己的语言所表达得是否准确畅通。如有学生常说:“我非要去”,“明天打扫卫生”,“我要恢复疲劳”等话语。“非”是“不”的意思,可他的本意是要去呢,这不是辞不达意吗?再说,已经“卫生”了,何需再“打扫”?想要不卫生吗?“疲劳”还需要“恢复”吗?恐怕消除都还来不及呢!语感不强的人,是很难发现自己语言表达的错误的。常见学生说“那个商店卖钢笔、尺子、橡皮、文具。”“今天的题都做完了,只有一道没做。”这类病句。“钢笔、尺子”都与“文具”是属种关系,怎可并列呢?既然题目都做起了,是应该一题都不剩的,何以“只有一题没做”呢?这当然是语感之欠缺的缘故了。 语感强的人,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语感,判断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完美。恰当的词语、句式、语气等表现手法的选择,使自己思想感情表达自如而又得体。同义词的选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选择,场合不同,效果当然不同。拟人法情感性强;打比方深理浅说;作比较差别显著;烈数据准确可信;用象征蕴意深刻隽永。如:“为了您和他人的身体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就比用禁止的语气“不准随地吐痰!”有情感,令人容易接受得多。有美国司机在自己的汽车尾部写上“请别吻我?那太危险了”,多幽默,你也乐于接受。 二,培养语感的几种途径 既然语感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别人的精彩语言。语言,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常见有的人虽然未读几年书,当然谈不上什么学历,但他们谈天说地,辩论演讲却语气恰当、生动形象,并不逊于一些“读书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汲取了众人的语言精华,形成了较强的语感。如有人说“某某长得真困难”,此时,就该留心分析、思考、或向人讨教,此话究竟是有语病呢,还是使用了某种我们平常较少使用的修辞手法呢?下次有机会,自己可否学习模仿一下呢? 2,生多朗诵(读)文章。朗读能够使眼、口、耳、脑多器官并用的培养语感。动用的器官越多,效果就越好。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都是朗读的效果。从教学的角度说,训练语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诵读。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去“上九潜龙勿用”“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似的瞎读,也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作以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章、理解含义,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感知能力,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语言的启示性。让学生读文章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范读《荔枝蜜》(用“/”表短停顿,“∥”表较长停顿): “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 在生字或特殊用法的字前面停顿、重读,提醒(暗示)学生注重生字的读音、字形、及特殊用法的字的语境、词性等等。 让学生自我诵读时也作有心人,对语感的培养是不无益处的。 二是要注重突出语文因素。有一个学读《驿路梨花》中的一段: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个学生自以为注重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尽管他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但他的断句未注意主谓关系,没注意语意与语境的结合,是难以培养好语感的。 3,学生注意字词的归纳与比较。学生在平时多作(集合)一些近义词的比较分析,如“注视、凝视、审视……”“轻视、歧视、蔑视、鄙视……”等等,经过长期训练,可使学生对课文词语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鉴赏力、分析力不断提高。 4,多对学生揭示句子、句群的思路。作者所写文章中的句子、句群,语言环境不同,含义也千差万别。但其基本思维模式确实有规律可循的。大致上有如下几种: ①发射式:如《多收了三五斗》中,旧毡帽朋友们讨论种田无活路,日后如何生计的一群句子。可见作者思路开阔。 ②辐辏式: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先围绕主体总起抒情,在用若干段落(句群)描述、证实,最后又总发感慨,呼唤同感。可见作者思路严谨。 ③连续式。如《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动作;《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狗主人身份不断变化而对狗咬人的处理也不同。可见作者思路连贯。 ④递进式。如《白杨礼赞》作者对白杨精神赞美的一组排比反问句。可见其思路缜密。 …… (至于语法中所述的因果句群、假设句群、条件句群等等不在此述) 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注重句群思路,对培养语感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一遇到文章,就能由侄而词、而句、而段、而篇,迅速地、有条理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学生学习文章时,语感强,悟性高。 5,要求学生在勤练笔中培养语感。经常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自己练笔的过程中,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长此以往,何愁语感之不强?当然,不动脑筋,无自我要求,一味瞎写,是培养不出什么语感的。倒是那些本身固有的老毛病再三反复,得以恶性循环,积习难改,那就有害无益了。 总之,要求学生多做培养语感的有心人。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之所以“最要紧”,是因为有了较强的语感,也就有了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有了日常交际的能力了。 不妥之处,请不吝指教。 10/29/2000 第3稿 【本文获得中国园丁网教师节征文参与奖】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