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诗歌创作(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朱黎妮 现代中学创作诗歌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较之五年前中国的语文教育很少重视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在高考中文体的选用方面往往是极其排斥诗歌的. 用韵 《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起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 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棉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 的隔句压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用韵规律在《诗经》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对韵律的追求,如《采薇》的最后一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使用双声叠韵,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全诗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中国传统诗歌具有很强的音律感。这种音律的美感沿发到屈原《离骚》中, 带有楚方言的“兮”是对《诗经》的“兮”的用法的发展。以及后世的李白的诗歌对韵的自然把握。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空际流。 楼,州,流为韵。 中学生对诗歌韵的把握容易走如盲区--为韵而韵。仅仅从韵方面来构件诗歌并不能达到“诗言志”的目的,反而会陷入结构主义的形式化的误区。学生 能从他们较为单纯的心灵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一开始作诗便成了“带着脚拷跳舞”的出生牛犊。老师应丛大的范围知道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文学是感性和理 性的结合,学生的感性成分也许会偏重些。但是把握好这种纯真的感性而不是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由于现代诗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脱离得很远,学生在高中时被唤醒的“诗”的意识,对他们以后的文学创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代诗歌较之古诗在 韵的方面要求松散,这也是很多诗令人费解的原因。 文体 诗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学生诗作中常有议论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三种,也会有三种诗体的综合。 但学生很多的诗其实是叙事文的一种变相,很多只是将叙事文分段变成了诗。在很多方面诗文的界限并不是绝对,诗可以入文,但是诗对文的结构是很 难把握的。学生长久学习的都是议论文和叙事文,而叙事文往往成了他们眼中“诗”的前身。诗不仅仅是对叙事文、议论文结构上的改变,同时强调对韵律的 运用。 心灵片断 诗注重对情感的表露,从表象揭示内层的涵义,从而上升为人类普泛化的感情:爱,恨,追忆,死亡,生之意志。多数诗人的创作离不开人类共同的母题。 冰心有一句诗是: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关于母亲的诗或歌,总是特别感人.无论你是不是在母亲身边,都希望我们这 些为人子女的可以在忙碌的时间里,和疲惫的心中,找一个空间装下父母.因为他们倾尽一生,付出了他们所有的爱!在学生们的练笔中会时常出现"母爱","父爱" 的主题。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在生命的印记上留下了一首诗。 同样很多学生的诗中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例如葛雪娇的《水》中有三句“歌与天空的水,在柔和的乐声中,绕上我们的指间”可见其中的意境如此美妙, 她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内心的真挚情感自然流溢。张阿凡的《冬》中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和追求从而可以看出他乐观向上的心灵。“你们怒吼吧怒吼自由被禁锢。。 。。。。你们挣扎吧挣扎着逃出这牢笼 挣扎着改变这命运” 从心来探索灵魂的声音。这是当代中学生写诗可喜之处。 作者邮箱: depo1983@126.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