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教育断想(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陈卫国 在教室墙角的“语文园地”栏内,物理老师贴上了一篇题为《物理对世界的影响》的文章。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反复读了几遍后,在课堂上我向学生背诵了其中陈佳洱院士的话——“二十世纪的物理很伟大,伟大在于不停留在原有的发现上,不断的前进,最重要的是对权威说了‘不’。” 陈佳洱院士的话,在我看来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求“真”的精神——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这些都是可贵的科学品质和精神。物理老师张贴这篇文章,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可贵的行为,两张薄薄的16K大小的纸中,透露出他对科学精神的追随。 科学是需要精神的。科学的精神,依我粗浅的理解,当是指对真、善、美的不倦追求。 科学最讲求真,探究事物真相,永恒追求真理,捍卫科学尊严。陈佳洱院士在文中说:“过去认为能量是连续的,量子论说‘不’;过去把时空是分离开的,爱因斯坦说‘不’;过去是原子绕着原子核走,玻尔说‘不’。”这就是科学求“真”精神的实证。我们也都熟悉布鲁诺的故事,布鲁诺坚持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会裁判所判处火刑,在熊熊烈火中,布鲁诺凝望天空坚定地说:“火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这也是科学求“真”精神的实证。 科学追求善。作为现代物理的奠基者,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成为制造原子弹的理论根据。但爱因斯坦毕生致力于和平事业,1945年3月,爱因斯坦曾给罗斯福写信,极力反对使用原子弹。1945年8月,美国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消息传来,爱因斯坦极度震惊,他当即写信给《大西洋月刊》说:“我在担心新的战争到来。”1955年,爱因斯坦与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科学应该成为人类的福祉,但许多时候,罪恶又常常假科学之名,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那么,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就应该在学生心中种下“善”的种子,使其发芽、生根,以使将来的他们真正用科学为人类谋福利。 科学也是美的。科学的美在于对称,在于和谐;科学的美在于对象,也在于形式;科学的美在于理性的客观、普遍和永恒。有人从科学成果(如理论、公式、图像等)中发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有人从自然界中读出暗含的科学之美。德国哲学家康德论崇高美,把它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沙漠的广袤、大山的巍峨);力学的崇高(如雄鹰搏击长空的速度、暴风雨的气势),这些就是自然中的科学美。引领学生发现科学中的美,本身就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什么时候,学生发现了科学的美,他就真正热爱了科学,也热爱了科学的真和善。 其实,科学与艺术,在许多地方都是共通的,在终极目标上,都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物理老师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正是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呼应吗?这是我高兴的原因。 作为语文老师,更多时候我们在语文课上或许只是一味强调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好处,却很少真正替其他学科说话。这或许是一种教育功利主义态度的流露,在应试的大环境下,我们冷漠地应对自己的学科教育,唯分数是从,却忽略了对人的教育。但是教育的宗旨是什么?不正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吗?人文科学的教育如此,自然科学的教育也是如此。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不是可以不那么小气?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气度?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宣扬科学精神,与科学教师一起引领学生精神的成长? 站在教育的大门前,我也希望自然科学的老师们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的教育,承担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惟愿我们所有学科的教师团结起来,共同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努力! 作者邮箱: a-catcher@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