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王立平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新课程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状态,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富于激情和趣味的有意义的学习。

主题词: 师生双方 主动性 创造性

作者单位

区 (县): 顺义区

学  校: 第八中学

作者姓名: 王立平

通讯地址:顺义区第八中学

邮  编:101300

联系电话 单位:69429480

     住宅:顺义区裕龙西区三号楼三门402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新课程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状态,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富于激情和趣味的有意义的学习。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有一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依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下面是我在学习新课标后,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情景创设:

与一定的学习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教师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例如:语文第四册中有一篇〈〈苏州园林〉〉,上课再怎么细致地讲苏州园林地特点、方位、景物。因为离学生太远,他们也会表现得昏昏欲睡。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亲身体会之感,我找同事借了几张去苏州园林时带来的光盘,两节课放完,图文并茂,讲解与之配合,课堂上时时传出“真美呀!”的感叹声,连我都留恋其中。到讲课文时学生们把各景点的特点,方位已经背下来了。只是再强调一下每段的中心意思即可,而且学生表现出来兴趣和记忆力都很强。如果老师怕费时间按照常规去讲课,学生没有兴趣,对课文印象不深且缺乏必要的了解,学完课文也不能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还影响他们对以后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信息资源提供:

目前网上信息多而又多,教师要加以选择、提取、引导学生学习,以便更好的消化书本知识。

讲授《中国石拱桥》时,我充分运用了网络,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赵州桥和卢拱桥将〈〈中国石拱桥〉〉一课的学习目标、要求以及有关的学习资料和要解决的问题,以教学主页的形式提前发布到学校教育网站上,提前在计算机机房准备好,学生进入教师主页,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式学习,边学习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如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课文为什么选赵州桥和卢拱桥为例?为什么先写赵州桥后写卢沟桥?赵州桥和卢拱桥有什么不同之处?第二步: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进行面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围绕本课核心知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两座石拱桥的特点的?” 学生共同讨论,释疑解难。随后教师又以“你见过哪些桥?最熟悉什么样的桥?它们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在上网查找资料,深化主题。第三步:让学生再进行网上学习,查缺补漏,领悟学法, 拓展知识。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

三、合作学习的组织:

教学的交往,不仅包括“师生”交往,还包括“生生”间的交往合作。合作学习的实施要以教学中缺失之处进行补充和改进,使合作学习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又能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例如:我在教韩愈的短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我把全班学生就近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韩愈对于董邵南去河北求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看法?找出依据。”要求小组内先统一意见,找出依据。我又根据学生们的意见分成两大组,作为正方、反方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说:“董邵南怀抱利器、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所以我认为韩愈支持董生游河北,并且他还说‘吾知其必有合’。”有的同学说:“这只是表面意思,课文笔锋一转说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未必有合’。”还有的同学说:“作者要求董生做的两件事也说明作者不赞成去河北。第一件事:替作者凭吊燕国名将乐毅之墓。我看课外书上说,乐毅逃亡到赵国后,仍念念不忘燕国,作者想让他学习乐毅不忘祖国。第二件事:委托他去看那里还有没有象高渐离这样的隐士,并规劝他们入朝效忠。既然‘感慨悲歌之士’应当到朝廷来,董生还有什么理由离开长安到燕赵去?”有的同学说:“当时社会背景是藩镇割据的局面,而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他不会赞同董邵南去。”……学生们的讨论热烈而有序,我把各自的依据用板书写在黑板上。最后,同学们自己达到了统一,认为韩愈的本意是不愿意董生去河北,主张留下来为朝廷效力。学生们因为讨论而兴奋,因为合作而自觉查找资料,因为得到别人认可而自豪。

四、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的自身生活或经验为中心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 

我在教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说:“狼给我们的印象是可怕的,除此以外,我们还了解有关狼的什么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对狼这一动物作个小小的研究。请说说你所熟知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同学们互相交流并讨论)。我又问:“同学们能否从刚才交流有关狼的故事、成语、谚语中看出狼历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贪婪、凶残、狡猾……)“对于这种动物,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呢?”(惧怕、厌恶、憎恨……)通过研讨探究,同学们头脑中有了大概印象,继续讲课文就容易多了。

五、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我在教《挖荠菜》时,我把作者因为偷吃地主家的玉米被管家追赶,丢掉鞋子而不敢回家时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挖荠菜时的景物描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反复朗读,问:“你们朗读是发现了什么?”一位同学说:“我发现这是一组景物对比,但是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进行这么细致的景物描写?”其他学生们纷纷发言,经过商讨最后总结作者在不敢回家时运用景物描写是想衬托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情,挖荠菜时进行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愉快、轻松、惬意的心情,两相对比为了说明挖荠菜的美好。我又接着布置一个任务:“根据你们总结也就是说景物描写可衬托人物的心情,你们进行一次仿写,要求:用景物衬托人物的心情。”同学们兴趣很高,交流时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有的用清风、细雨、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摇摆的柳枝、地里的稻香等等表现心情的愉悦,用阴暗的天,暴风雨、被晒得无力摇摆的柳枝,歪七扭八的不规范字等等表现心情的烦闷。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极大的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

六、启迪智慧:

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  

一位教师执教《伤仲永》,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 有的同学从自己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但还要后天努力。还有的学生批判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就这样看着一个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学生有的反驳,有的支持。经过一番讨论,集中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岁,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习智慧。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对“人”的需要和对“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以上几方面都是围绕着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和促进自主学习而提出的。他们互相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以高度重视,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资料:1、张雪兰〈〈新课程理念下有意义学习的概念与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2004、6

    2、冯现冬 张伟忠〈语文新课程实施要以“学”为主〉〉 教育科学研究2004、7 

作者邮箱: wang.lp28@shy.bjedu.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