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二十一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的规模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全球性的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炽化。应试教育铸就的“知识型”人才已疲于心有余而力不足,面临着种种危机;而“创新型”人才则受到社会的青睐,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己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至关重要,它是创新教育的内驱力,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教学民主

  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对待,充分挖掘其潜能,改一言堂为群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控制为协调,变指责为激励,起好主导作用。教师还要引导有法,点拨有方。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读,引导学生善学,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实践表明,每位学生都有着创新的潜在能力,教师要做的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创设情景,提供机会进行开发与开拓。要做好这一工作,教学民主显得死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教学民主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教学民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充满和谐、民主、情感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感情换取感情,以心灵赢得心灵。允许学生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年龄特征、不同经历,站在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不同的独特的理解、感受、体会、看法。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来说,它所特有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种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此可见,惟有有教学民主,语文教育才能充分展示每一个人的鲜明个性,在学生愉悦的参与中挖掘出创新的潜力。否则,过于严肃的“师道尊严”、不容争辩的“专制”关系,始终使教学活动处于“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的不良局面,导致学生有情不敢抒,有难不敢问,有问不敢提,严重束缚了学生情感的表露和个性的发展,让他们感到沉闷和压抑,很难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

  二、教之有方,激发兴趣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使其“学会学习”。因而教学的重点应当从“教”转到“学”上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必将变成主讲、主问,而不是真正的主导。因此,教师的“主导”必须导之有方:导其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眼观看,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和保证。离开了“学习兴趣”,教师的主导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乌申斯基之说则更让人警醒:“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长期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法求新、求趣,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定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三、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思考、常探索,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其主动发展的过程。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因此,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或大或小,是对是错,都应该给予即时表扬和指导,同时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对课文提出不同于作者、不同于教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敢于随时质疑,从而闪烁出不迷信权威的创新思想火花,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如教学《荔枝蜜》时,有一位学生对这篇散文提出两点不足:一是文章还不够含蓄,如果把“透过荔枝树枝……”一节删去,不但不会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而且还会使文章更含蓄;二是文章结尾矫揉造作,儿童可能会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可是作者是一位中年人,这样写实在别扭。另一位学生还结合自己读过的杨朔的《香山红叶》、《茶花赋》、《泰山极顶》等散文,指出杨溯散文很公式化,往往都是“借物喻人”或“托物咏志”,结构大多是“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学生的这些看法也许幼稚,片面,但其中已经饱含有创新因素,这就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邮箱: 13094523753@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