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教学法一得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李明友 刘文清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尽可能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心理过程。 其表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某些非智力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他个体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在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体育教学中,很好运用学生这一心理规律,对增强学生体质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有些动作教学中,常因学生身体素质差或不愿做动作而影响课的进程。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从众心理”特点,灵活运用教法和手段,消除他们紧张、惧怕的心理矛盾,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进行俯卧撑或蹲跳等练习时,教师讲清动作要领和要求后,可全班学生同时做;在做跨步跳、后蹬跑和高抬腿跑等练习时,可使全班学生成一路纵队,在行进间通过指定的距离,这样,学生几乎同时练习,只注意自身动作质量,而无暇观看别人,动作差的学生也不会因自己做得不好而害羞,用团体的行动激发和诱导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这对提高学生体能和达到预定的运动负荷效果很好。 在进行跳远和跨栏项目教学时,可将素质差的学生均匀地分在各组,使他们在心理感觉上是不比别人差的,每组在练习时,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让这些“差生”在同组学生的影响下,努力完成所学动作,这样,能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兴趣得到培养,意志得到磨炼,为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学中还要利用集体竞赛项目,鼓励“差生”积极完成动作,以此培养他们正确的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比赛风气。如通过球类比赛和接力比赛等,让他们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个人的能力和特长,从而使自身的参与价值的团体中得以实现,当他们看到同队队员在比赛中你争我抢、十分投入时,自己也只好全力以赴,用群体的力量感召他们上好体育课,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又增加了体育课的凝聚力,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利用“从众心理”教学法,一定要注意课的内容、时间分配和组织教法,在运用的时机上更要恰到好处,既要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动作,又要防止“滥竽充数”,使他们在宽松平和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按教师的意图和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