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根本:学会观察(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重庆市开县德阳中学 廖仁华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写作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目标要求第2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目标要求第3条)。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观察提出的明确要求。其实对于初中生的学习,观察的重要性又何止体现在写作中呢,学生的学习哪样又能离开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它是对客观事物有计划、有步骤的主动的感知,观察的过程就是人们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手触摸等活动对世界上绚丽多彩的事物和千变万化的现象进行认识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事物并从中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达尔文靠16年的观察结果写成了世界名著《物种起源》,之后他对成功是这样评价的“成功=功夫+机遇+观察”,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可见他对观察赋予了至高的评价。有的学生为何成绩很差,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话说“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较为普遍的原因都是观察力不强”。如今教育事实也的确如此,学会观察是认知之根本,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质量,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一、在课堂中学习观察的方法

观察是要得法的,没有良好的观察方法,便不会有观察。观察方法需要教和指导,但为“方法”而教“方法”,效果肯定不好,若将课文学习与方法学习紧密结合,便会事半功倍。在结合课文学习中我们应教给学生哪些观察方法呢?

1、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的顺序一般有这样几种可供选择:

● 对建筑物及方位等的观察 可按“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左右”等顺序进行观察。如课文《赵州桥》等。

●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 可按“先声后形或先形后声、先近后远或先远后进、先明后暗或先暗后明、先动后静或先静后动”等顺序进行观察,如《春》第4自然段,关于树、花的观察从方位上就是从上至下,从景观上做到了先形后声,把桃、杏、梨花“赶趟”之形,把花下蜜蜂、蝴蝶“赶闹”之声均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方法值得认真学习。

● 对于人物的观察 虽无常规,但一般离不开从肖像、神情、语言、动作到内心活动的观察。在《背影》、《我的老师》(苏 阳)、《一面》、《七根火柴》等课文学习中便可以学到这些观察和写人的方法。

2、观察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无论人、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总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部分,观察时要用力去寻找,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观察才具有敏锐性,才不等同于简单的看。如《小橘灯》中关于小女孩的观察和刻画,《孔乙已》中关于孔乙已的观察和描写,《我的老师》中关于残疾老师的刻画均是独到的,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刻画出了带有人物个性的鲜活的个体。其中比较观察是最能够找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获得清晰印象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我们要求的是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例如“幕、暮、慕、墓、募、摹”六个字极易混淆,只要我们进行比较观察,便可发现他们的异同,从而清楚地区别开。

3、观察要有目的重点

观察时首先要知道观察什么,不观察什么,哪里是观察的重点,哪里是一般了解。不能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摸摸这个,尝尝那个。观察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重点越突出,观察的成效往往越好。

4、观察要有思考

观察中时刻离不开积极的思维,一个会观察的人往往表现在会边思考边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带着问题观察能使观察精确而具有创造性。如《牧鹅散记》(陈天昌)中关于鹅的观察和描写就伴随着很多思考,从而纠正了故乡的一句土话——“鹅呆头”,得出一句公道话——“鹅不笨,可以说还相当灵巧”。并进一步思考认为“鹅的一些灵巧表现,大多是一种本能行为”,其脑不完善,“不可能有人的思维和意识活动”。没有思考的观察,虽然也在“看”,但什么也没有“看见”。长期下去会头脑贫泛,认识浅薄,思维难以发展。同时观察还要尽可能与联想结合,课文《紫藤萝瀑布》中关于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写溶进了多少的想象。借助想象,使内容更充实,感情更丰富,观察更完美。

5、观察要健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同心态的人,观察同种事物,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观察上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观察,要看到事物健康的、向上的美好的东西,不要老是以灰暗的心里,用灰色的眼睛去观察看待事物,越看越生气,越看越低沉,得出错误的观察结论,从而影响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生活中培养观察的习惯

观察需有法。有法不用,仍不会观察。要想形成观察能力,有一双观察的慧眼,必须指导学生运用方法于实践,形成观察的习惯。怎样才能促成习惯的形成呢?

1、留心生活 处处须观察

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对青年的忠告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观察,观察,再观察”。也只有“处处留心,观察,再观察”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 留心身边的事物 我们身边事物环绕,新鲜事、稀奇事,好事、坏事、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家事、天下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不能熟事无睹,轻易放过。对感兴趣的事要观察到底,弄清前因后果,异清是是非非,便可形成时事美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趣事,不是作者善于观察,能写出那么多的童年趣事来?只要学生留心了我们班里的事物,就会写出我们班里的稀奇事,我们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我们学习中的难忘事……

● 留心身边的人群 同学、朋友、老人、小孩、先生、女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各行各业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学识的人,他们的性格各异、特征不同、行为有别,应留心他们,细细观察,写出他们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变化,写出他们的精神。细细观察人物,会留下许多感人的篇章。课文《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步》不都是这样写成的?

● 留心身边的季节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会带来我们身边的不少变化,应指导学生顺应季节变化,观察变化带给我们的细微差别。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魏书生,春天来了,他带领学生到双台河畔去踏青,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天桃花开,哪天迎春花开,哪天丁香花开……让学生写《春天双台河》;秋天来了,他带领学生到六里河里去摸鱼、到田野里去欣赏“芦花白稻谷黄”的美景,让学生写《可爱的盘绵》、《鹤乡秋景》。学生有了观察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真情实感,能写不出好的东西吗?

2、学会观察记录并形成习惯。

观察后一定要做好及时记录。每天听到的、看到的,通过调查得到的都要挤出时间及时记录下来,俗语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观察得到的东西若不及时记录下来,仅凭大脑记忆,可能有的东西会稍纵即逝。对于一般的观察记录,我们需教学生注意两点:

● 弄清 “记录”的内涵 记录不仅指文字记录,除此之外,还有绘草图、摄影、录音等。不少观察记录,仅凭文字记录是不够的,需综合运用各种记录形式从而保证记录资料详实可靠,丰富多彩。

● 重视记录的总结整理 观察结束后要对能记录的观察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并进行分析、概括、评价得出结论,最终形成综合材料。这是观察的提炼,是观察的升华,有了它方使观察更理性、更智慧、更科学。

三、在专项训练中培养观察的韧性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并形成观察的韧性,观察的专项训练是最有效的。所谓专项训练就是确定一项观察目标,要求学生坚持长时间持续地观察这一目标,得到不间断的连续的观察资料,最后分析、概括,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形成评价和结论。由于是专项训练,观察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和知识丰富,因此,应教学生做到:

1、观察需要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

“谁知道的多,谁就看到的多”。一个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的人,对相应事物很难做出全面的深刻的观察。所以在观察前必须要求学生寻找必要的资料,阅读有关的书籍,通过动手、动脑,积极贮备相应的知识,为观察作好准备。例如我曾经要求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如没有必要的知识贮备,学生观察是很难有深度的。我于是要求学生确定目标后不要忙于观察,给他们一周的时间查阅有关的资料。一周后我发现学生进行了很多的知识准备,有的翻阅并记录了初中生物、初中地理中的有关知识,有的到书店去查阅了有关资料,有的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有的还利用网络进行了查找。有了丰富的知识准备,何愁观察不深刻?

2、观察要拟定详细的计划

由于专项训练时间长、方法多、内容丰富,所以必须教会学生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一个完整的计划包括下列几部分:观察目标、目的;观察地点;观察方法;观察过程;观察结果等。其中观察过程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是一个求实求真的过程,必须时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我在指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月亮的变化中,就按上面要求指导学生拟定观察计划,定时观察种子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后来学生写成了《种子的发芽》、《月亮的一生》等优美文章,把种子从发湿到长出叶芽,月亮从初一到三十的全程变化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总结出了种子的生长规律和月亮的变化规律。这一专项训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和收获,也炼就了学生观察的品质。

观察不难,我们天天都在“看”,观察也不简单,我们看到了什么?请睁大你的眼睛仔细瞧瞧!

作者邮箱: cqkxlrh@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