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 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学生: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 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教师: 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并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①给加点字注音: 肇(zho)庆 楹(yng)联 怅惘(chngwng) 污垢(gu) 一脉(mi) 泠泠淙淙(lnglngcngcng) 一泓(hng) 古刹(ch) 了(lio)无 ②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 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柔曼:柔和舒缓。 雄浑:雄壮浑厚。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像。 了无:一点没有。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会诵读: 1. 教师活动 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在头脑中形 成“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意识,为 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认真领会诵读要领,记下心得体会。 )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 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学生认真听教师点评,明确自己不足之处,然后自由诵读体会。 )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学生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活动: 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齐声回答: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学生:作者行踪顺序是: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体会文中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教师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 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这一特点,感受作者在写景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答练习一: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二.小结: 1.教师活动 :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学生听教师小结,然后自由诵读课文。 )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8段。 (学生熟读并背诵。 )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两三位学生分别背诵,其他同学仔细听。 )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听教师点评,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在班上交流。明确以下句子: ①“过了寒翠桥……已人山中。” ②“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然后纷纷发言。一生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简略,后一个详细;一生说,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①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 ②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③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④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学生听教师归纳,做好笔记。 )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学生回答:课文写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而且同时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议论等等。 )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四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讨论交流,最后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纷纷展开讨论,最后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 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 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 8.教师讲解: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最后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 三、总结全文。 1.教师 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学生再次品读课文,重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写景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 )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 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 鼎湖山听泉 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