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来中学教师的素质(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杭州外国语学校 汤子良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实施的状况,如象列宁所说,学校的教育方向“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绝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教育方向。因此,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培养当作学校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毫不为过的。 素质,可理解为“人身心发展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辨证统一体”,本文则只论及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部分素质。对中学教师而言,这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中学教育所必须具有的诸如道德水平、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品质、文化涵养等方面的特点。 不同的教育必然会对教师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小学教育不同,因此,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同于对大学与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个从幼稚向成熟转变的阶段,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单纯模仿,也不象大学生那样较多独立思考,他们是判断与崇拜的混合体,独立性的要求开始萌发,自尊心的需求逐渐增强,特别表现在对来自师长方面的教导的盲目对抗;中学生的知识又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他们广泛吸取知识、广泛产生兴趣,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开始形成,他们知道的不少,但理解得不深;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一个逐步定向的阶段,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开始关心,开始考虑人生意义与价值。总之,中学生是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与进一步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稳定的素质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正是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学生,因此就产生了对中学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 在发展至今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对中学教师的素质的规范要求,既有师德方面的,又有教学业务方面的,例如“教师应有腊烛精神”、“教师与学生应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课堂教学应能讲清、讲懂、讲深、讲透”等等。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传统教育中所形成的原则、关系、观念是否还应该继续全盘延用?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按照传统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来塑造未来的中学教师?所有这一切,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就会“穿旧鞋、走新路”,必然是走不快、走不远。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而中学阶段主要为造就具有完美人格和创造未来能力的人才打基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中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种新教育观念是对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育的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在传统教育中形成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评价标准与管理方法,以便明确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调整学校管理的思路,有效地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使我国的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 为了使中学教师能真正地适应未来的教育,就必然会对未来中学教师的素质产生全面的要求,但在诸多的素质要求中,有些素质是最为关键的,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也是未来中学教师所能达到的。本文仅从教师的人格、重要的教育观念以及未来意识等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未来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完美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教育中更应如此,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养成。 人格,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是指人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的总体精神形象,或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教育的真正功能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要陶冶人性,唤起人性的崇高、美好,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也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格既然是决定一个人“如何适应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它必定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成熟的结果。 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悉心培养教育的结果。中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步形成的发展时期,他们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又是观念极不成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行为不稳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那么,对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与规定”。教师正是以自已的整个人格与学生进行着接触,教师的人格是否完美,是否能获得学生的尊敬与认同,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育人任务是否可以完成,这是其他任何技巧所不可代替的。正是由于中学教师教育对象处于人格形成的特殊时期,因此必须对中学教师提出具有完美人格的要求,这不是一种苛求,而恰恰是中学教师的职业荣誉。 怎样才能促进教师人格的完美,这是学校管理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但目前在学校管理中某些被推崇的理论与方法,却明显地不利于教师完美人格的形成。这些理论与方法,较多地沿用了传统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较多的着眼于以物质化的待遇(如奖金的多少,工资的晋升、住房的分配等)来激励教师,甚至不惜采用有损教师人格尊严的管理办法。这些连现代企业都已经摈弃的管理办法,却被我们某些学校拾起,这确实是学校管理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真正的热爱,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显得冷漠或缺乏应有的热情,一付师道尊严的气派,动辄对学生训斥,这样的教师在某些学校还能被评价为是一个好的甚至是优秀的教师,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学校管理的深层的反思吗?我们并不否认物质待遇对教师生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生存要求都不能满足,那还谈什么精神追求呢?学校应该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应该让教师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不至于为经济拮据而发愁。但这些并不是激励教师的主要动力,更不能认为是对教师的“恩惠”,这本来就是教师所应该得到的,是社会对这份需要高尚人格支撑的崇高职业应付的报酬。 学校管理应该高扬人性,要充分激发教师的职业自尊,发扬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激励教师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投身于中学教育事业。尽可能地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为每位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以职业成就来激励教师对教育的热爱。通过目标内化,把他律的制度转变为教师自律的意识,变人在管理中为管理在人中,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并以这种主体性来激发教师完善自身人格的需要。 为了培养中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达到人类文明发展应有的人格水平,坚守尊严、超越庸俗,中学教师就应该在自己的人格塑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对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时代精神的理解,注重一些基本观念和品格的形成。 1.未来中学教师必须有积极进取的职业观 教育是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是未来的创造者。中学教师不但是一个需要有奉献精神的光荣的职业,而且更是一门要进行科学与艺术探究的职业。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师象腊烛,照亮别人,燃尽自己”的说法(这种说法更多地是指中小学教师),反映了社会想唤起对教师职业尊重的善意。但不可否认,由于这种对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的偏面性,同时也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它的偏面性在于对中学教师的职业描绘是灰暗的,在这种描绘中,教育的美好与激动人心的精神回报巳荡然无存,中学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的价值被无意地否认(至少巳被降低到无足轻重的程度)了,留下的只是一串令人心酸的“红烛泪”。这种赞美虽然能使人感动,但这只是建立在对教师的艰辛与自我牺牲精神的尊敬的基础上,因此,尊敬之余,却很少有人也甘心做这样的牺牲。正是在这种偏面认识的影响下,中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极其微弱,大学毕业生愿意进机关、进公司、当大学教师的人大有人在,而当中学教师却是出于无奈,即使当上了中学教师,真正把教育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人也为数不多。这难道不是传统观念所造成的恶果吗?中学教师确实需要有奉献精神(又有那一门职业是不需要奉献精神的呢),但她更需要科学精神与艺术精神。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但照亮了别人,而且在事业的追求中使自身的人格、知识和能力都不断得到升华。在中学教师的待遇、报酬逐步得到提高的未来,如果这些职业内涵还不足以吸引人,那么他根本就不配当一名中学教师。 2.未来中学教师要具有热爱、诚实与善良的品格 热爱,是美德滋生的土地。只有对生活充满着热爱,才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只有热爱教育,才能了解教育工作的真谛,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自豪感;只有具有职业自豪感,才能以高度的热情与责任从事教育,才会有兴趣研究教育。 诚实,是教育工作的第一信条,是教育力的源泉。在学校教育中,空洞的说教不可能产生教育效果,那是因为说教者自己并没有信奉说教的道理,没有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这些原则。那么,这种说教就无疑是在欺骗学生,这又怎么可能让学生接受这些道理呢?说真话、办实事,心口如一,言传身教,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最起码的品格。 善良,是人类和谐发展的保证。它要求人们能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善良,就是要由衷地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中学教师应能善解人意,有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宽厚之心。中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甚至是脆弱的,当他们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的时候,如果对他们的错误缺乏应有的宽厚之心,不是进行耐心的教育,而是轻易地把它们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把学生推向反面。 3.未来中学教师要有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竞争中,我们都将会面临暂时失败的局面,比如,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受学生的欢迎,撰写的论文未 获认可,职称评审没有通过,或者是其它不尽如人意的事等等,面对这种失败、挫折,是寻找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奋斗,还是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就。未来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应该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探求一条成功之道。教师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未来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就是以未来的需要为目标来确定今天工作的意识,也可以称之为未来意识。 一直以来,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变化的缓慢,因此人们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就同样守旧不变,教育观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也突出地表现为保守性。在停滞不前的农业社会里,教育制度的核心在于绝对忠于昨天,在工业社会里,教育的侧重点主要的是面对现在,总之,教育的超前性几乎被完全掩盖。随着社会变革节奏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摆到了教育的面前。对今天的教育来说,未来意识巳是如此重要,“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作为未来中学教师,发展意识,也即未来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有未来意识的教师,应该知道在今天教什么,怎样教等等都来自于对未来的设想。未来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它是一个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是一个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不可能在学校先把今后工作中需用的知识全部先学好。统计表明,一个人工作以后所需的知识,只有20%是大学里所学到的,其余80%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重新学习的比例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未来社会中一个人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的学习中,学会怎样学习 ,要比学得多少知识重要得多。从这样的发展意识来看,今天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未来中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并把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预测未来变化的方向和速度,以使自己能在今天的教育中把握未来的需要,中学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生活圈子里,他应该广泛地接触和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研究世界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科技与经济领域内发生的变化情况,使自己能适应一个变化着的未来世界。 有未来意识的教师,必须能自觉地进行终生学习。现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相互渗透, 因此学科知识与学科范围也就会不断变化;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促使教育手段不断现代化,现代的交通、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媒体与社会机构对教育的广泛参与,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保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同时,又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未来中学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是乐于学习和接受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改革与变化,能认真地研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尊重并愿意考虑多方面的不同意见,从而使自己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未来意识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墨守成规的工作观念不可能适应未来。贯彻启发创造力为主的教育原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限止与消磨人的创造性,它不适当地强化了思维的规范性,通过各学科的训练,灌输给学生的是这样一种观念:每个问题总存在着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连作文都如此),当你通过规范演算找到了这个答案,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从根本上违背科学发展史实与生活事实的观念,在传统教育中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强化。事实上,科学与生活从来就没有最终的正确答案,任何一个科学理论总是随着各种新发现而不断地被修正,甚至从根本上被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问题。学生在课前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他们巳习惯等老师讲给他们听。我们也在试探着改进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但课堂内的学生活动也往往是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我们往往是在启发学生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启发学生去发现自己的问题。事实上,一个不会发现问题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传统的评课标准十分重视规定的内容是否完成,十分重视教师讲课的水平(科学性、逻辑性、艺术性等等),而学生在课堂内的兴趣和创意,却并没有被列为最重要的评课因素。尖锐一点地说,传统的同行评课,不但对教师的提高无益,而且是“有效地”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与创造性。只有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才会由衷地欣赏学生的创造性,并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守旧意识是不可能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创造,总是非规范的,有时甚至是非理性的。而学生的创造,从教师眼里看来甚至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创见,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冲动是爱护还是指责、是鼓励还是否认,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未来中学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民主精神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是素质教育是否被贯彻的标志。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宰,教师思想深处也始终被“教师是一桶水,学生是一碗水”的传统教育所倡导的关系紧紧束缚着。这种“一桶水与一碗水”的观念,其实质就是一个“灌”字,也充分地反映了传统教育的低效率。任何一项现代事业都会强调充分发挥每一份资源的作用,用最小的能耗来获得最大的效益,但传统教育的这一观念却是如此强调低效率。这种观念还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在许多方面超过教师的实际。浙江省功勋教师徐承楠说的话值得每个教师深思,他说:“作为教师,不一定是一流人才,但我们希望和应该培养一流人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比学生强。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把学生从教师的翅膀下解放出来。教师既要把学生带进知识的王国,又要教会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事实上,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丰富,学习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现代交通通讯、新闻媒介、社会教育机构及国际互连网等充分发展的时代,他们在许多方面是远远超过教师的。看不到这一事实、不承认这一现状的教师,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师必须懂得,学生绝不是那种在标准流水线上等侍着被一道道程序加工的零件,也不是可以任由教师往里灌水的“小碗”,他们是蕴藏着巨大的智力与能量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工作是去发掘资源,是去激发能量。 教学民主精神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使它具有平等性;设计教学环境,使它具有创造气氛;设计教学节奏,使学习更加有效;设计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传统的“讲清重点、突破难点”的模式中转变过来。教师 的教学任务不是让学生“从问号变为句号”,而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系统思维、实验和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说明事实、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构筑与整理学习材料的意义。 3.教师的教学目标中应该包括这样一条,即通过学科教学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 心。因为人的积极态度首先是基于自信,每一个积极的转变都始于自尊,而“学习方面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教师对学生应有平等信任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由此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态度。 四、未来中学教师必须具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精神 未来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社会。我们面对着一个都市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未来,如何保持科学技术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保持人性的特点,巳是未来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首先,科学的发展已经向人类提出了科学道德的问题,原子技术的应用、克隆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等所带来的问题已不是科学本身所能回答的,它必须与人伦道德、价值观、人类意识相结合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有这种结合,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危机。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应该从基础教育就开始进行,为此,未来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这种素质。 其次,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还表现在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段时间来,“智商”被当作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但近来对“情商”的研究却表明人的心理素质及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力,对智力的发挥却起着更大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巳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得到的真切的认识。理性与激情,科学与人性,规律与审美,巳不能再把它们看成是简单的对立的范畴,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相存的关系。中学教师必须注重改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要能够把普遍的科学原理与人文价值结合起来,要能够在两种思维特点间自由“切换”,并把这两种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发出独特的新观念。未来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这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精神,将会十分有利于学生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未来的教育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教师,今天的青年教师有一大批将成为未来教育中的骨干教师,学校在培养教师的工作中,必须有超前意识。特别是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新观念的普遍流行,并不是通过说服老一辈的人接受新观念而成功的,它是通过老一辈的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新一代的人则是在新观念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而实现的。他告诉我们,如果现在我们不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师的思想中,那我们将无法为未来的教育准备合格的师资,我们也就无法进入未来教育。 参 考 文 选 (1)谭虎:《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适应性转变》,1997.5《江西教育科研》。 (2)余雪莲、汤耀新:《试论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1995.2《嘉应大学学报》。 (3)刘太馨、王 慧:《未来教师的素质》,1990.1《河北师院学报》。 (4)柯 森:《论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1997.6《教育研究》。 (5)国振江:《论教师的未来意识和新的智能结构》,1991.3《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1997.10《教育研究》。 (7)林正范:《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8)《哲学人格》余潇枫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4 (9)《现代大教育观》杨鑫辉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11 (10)《学习的革命》[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美国]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6 (11)《现代教育引论》成有信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7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