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广东中山二中语文组蒋晓辉(528429) 语文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因此,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凑效的。多少年来,令语文老师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为了高考取得好的成绩,我们常常这样安排高三一学年的时间:利用十周时间快速结束高三教材,利用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学语音,错别字和病句修改差不多要花两个月时间,再加上成语复习、文学常识和标点符号,用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时间是少之又少。现代文阅读与写作这个重中之重,似乎被大家忘记了。因为前面那些题是基础题,那些分是死分数,是只要记住就可以得分的。老师们的经验就是抓住死的,撞上活的,那样就有高分了。这样以来,语文教学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没有了现代文阅读,没有了现代文写作,语文得分的高低和语文实质能力不成正比了。这样的语文还能叫语文吗?因此,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将颠倒了语文教学再颠倒过来。我以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听说读写,以写为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学将听说读写四者割裂开来,以至于学到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平时听课的不一定能多得分,平时读书的也不过是在默写上多得些分而已。因此他们就会觉得读书是得不偿失的事。没有了动力,谁还会花时间去读书呢?为此,我们确定以写为目标,从而促进听、说、读。 俗话说:“乐此不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人都有功利思想和功利行为,功利思想和功利行为源于功利心理。功利心理是一种追求、进取、获得的心理,它能直接产生动机。人们都乐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就写作而言,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出版,教师希望自己的作品发表,学生自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种功利心理,也可以说是一种自尊心理,一旦得到满足,又将产生“继续写作”的冲动。鲁迅《狂人日记》发表,结果是他“一发而不可收”,继续创作出《呐喊》和《彷徨》中的其他作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及时肯定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力求写出好的文章来。自己也绝不懈怠,总要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张贴出来,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和报刊上去。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的作文,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而要写出好的文章,不借鉴前人的文章可以吗?这样,学生自然要去读典范文章,来丰富自己了。 二、鼓励模仿,让学生觉得写作并非难事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让学生觉得写作并非难事。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典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学生模仿范文写作,老师一定要说明,模仿不是抄袭,不是临摹,也应是一种创新,因此要离开范文写作。可以学范文的结构,可以用范文里的例子,也可以仿照范文开头和结尾,但不能照搬照抄。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仿写《故乡的桥》、《故乡的井》、《故乡的小河》,就可以仿照范文的构思:眼前的榕树—— 回忆的榕树——联想到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眼前的榕树,先写眼前的,再写回忆的,再写联想的,最后回到开头以相互照应。如果学生还读过巴金的《灯》,日本壶井荣的《蒲公英》,就更应该能写作这一类文题的文章了。同样的道理,会写这类文章,自然也就读熟了这类课文了。 三、利用教材,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这时要教会学生利用教材,迁移运用。比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带领学生提炼观点:要知错就改;要团结对敌;用人不能论资排辈;有勇还要有谋;正确处理主要矛盾;教学《赤壁之战》后,可以提炼观点:小可以敌大,弱可以胜强;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骄兵必败;不能忽视客观条件……当然,要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让学生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学生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这时候,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有了学习动力,就不会以学习为苦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很自然地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 四、以说促写,以写促读 写和说本来都是表达,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要他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通过调查得知,很多人认为:说和写是不同的,似乎写要高于说。其实,说和写并没有本质差别。说要清楚,写要明白,写不过是把“说”的话写出来而已。只是在实际生活中“说”得较多,而“写”得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演讲,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说笑话,也可以是复述听来的新闻,培养他们的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而学生为了在说的过程中表现自己,获得成功,就不得不多听、多看、多读,因为给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表现自己,就是他们要琢磨的了。一般来说,学生都会积极阅读,来配合这一活动的开展。同样,老师对学生的“说”,要认真听取,认真对待。对那些出彩的内容,要高度肯定,要让这样的学生有成就感。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发言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就全体学生来说,又可以增长见识 ,拓展知识面。 五、多种形式作文评讲 一般老师在作文评讲的时候,只注意学生作文的构思行文、审题立意,而对其他不予顾及。我们主张多种形式的评讲,既讲构思行文、审题立意,也讲读音、文字、语法、修辞和逻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注意该次作文的写作目的,或者找到该次作文存在的最大问题 ,采用不同的形式评讲。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牙看中了管仲的才华,向齐桓公推荐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牙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审题立意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果发现某篇文章有比较典型的异读字,则可以安排学生当堂朗读,读对了,提出表扬;读错了,提醒改正。如果发现错字病句较多,或者修辞逻辑上的问题则打印出来,要求学生自主更正。由于材料是出自学生自己的作文,他们修改的劲头会更足,对他们的刺激也就会更大,他们也会因此记得更牢。这样,看起来是作文评讲,实质成了语文基础课,也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读书。而热爱读书了,很多语文基础题就会在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这种教学方法,其实和古人的教学方法相同。君不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说:“熟读精思子自知。”很多语言大师,并没有读多少语法书,你能说他们没有语文水平?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是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的比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邮箱: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