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思考(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张善存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至今,语文试题不外三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理解﹑作文。这样的语文试题确实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考查全面但是繁琐零碎,能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但是扼杀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露: 一、标准化选择题“肢解”了语文。考太多、太零碎的局部知识,费时多收效微,使语文变得鸡零狗碎,师生疲于应付,而且几乎每年都有一、二道不够科学严谨答案很勉强的题目,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贻害无穷。 以考查语言知识为主的汉字题为例,命题者为了防止题目被押中,不仅题目偏而难,而且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时考的词语连《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都查找不到,如“不孚众望”“美轮美奂”等,即使把语文课本倒背如流也不能奏效。虽然每道仅有三分分值,包括后面的病句识别、标点符号、文言文阅读再加上科技说明文的几个题型,占整个试卷分值不足百分之三十,但要过关得分,都不容易,也不是简单地下工夫就可,而得了高分也不就意味着语文水平真的很高了,更多地体现了对考试技巧的悟性或押题的运气。 二、尚不敌英语,高考语文只考“读、写”而至今不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即使是阅读,也仅局限于理解题,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表现力无从测试;何况有时候选文不好,答案令人费解,如2001年的《门》2004年的《人体干细胞》等,都不是中学生的水平所能理解把握的。语文考试丢失了语文的一大半却一直以偏当全,误以为这就是语文的全部。 三、高考作文评分总体拉不开档次,离散度小,使中学作文教学陷于两难境地。按写作规律教学难得高分;奔高分作文训练难以提高写作水平。而高考每篇作文的评分时间平均只有90秒,作文评分不够公正已经使中学作文教学陷于困境。每年高分作文一出台便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来年定不难见到它的身影。高考中作文这根“指挥棒”发挥的是消极作用,从考题到评分严重偏离了作文的根本。 任抽这样的一份高考语文试卷摆在面前,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相应训练谁也没有把握拿高分,专事汉语研究的教授文人学者专家也不例外。著名作家王蒙面对小孙子的语文题“傻了眼”,只是高考语文生活化的一例罢了。 以今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来说,那篇话题作文“双赢的智慧”——材料导语加话题,当然没有什么创意,而考前不少地区的模拟卷都写过类似“和﹑和谐﹑合作”等意思的题目了。 请看今年山东高考语文卷的T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整墩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共353个字,材料占299个字,是今年17份作文题目里叙述最冗长的。其实话题本身的含义并不难把握,难把握的是前面所给的材料和导语两段文字,涉及的头绪多信息杂,且经不起推敲。在所举事例中,显然木匠和石匠更多的是合作,用来强调竞争这层意思有失偏颇,由下文也可知;再牵扯出小徒弟泄愤以及为建筑界添采的话,可以立意的角度明显增多,除了对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甚至误导外,意义不大。 导语本来是要提炼材料意思,使写作题意更明确化的“引导之语”。但这里导语由材料得出了中国人处世的哲学,未免小题大做,试试看,假如不看下文,你能从上述材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吗?长短相形的处世哲学真的“彼此都有好处”吗?要把考生导向哪里呢?后面的“推而广之”,简直就是一条硬装上的尾巴,仅仅是勉强引出话题罢了。而这条尾巴上的几个词语“竞争”“智慧”“双赢”不意却成了写作中的一条重要伏线,据说阅卷时成为衡量学生作文是否扣题的主要尺度。一点不假,再加上“合作”,这个题目简直完美无缺了,只可惜这样的完美无缺考生作文是无法做到“不缺”的。 考试作文当然要拉开档次,好的作文题应该能调动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如果理有余,情不足,在审题上设关卡绕弯子,在立意上做文章,有意无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拷问”,显然偏了。因为只有学生有话可说,都能写出文章来,阅卷才有文可评,作文水平才有高下优劣之分。否则,只会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调,致使“高考作文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套范文,凑名言警句,编家破人亡打动人”,“文章充满了假话﹑大话﹑空话﹑废话”,“惟考是图,考试作文变成了’谋求分数的敲门砖’”!(见2004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这些看不出学生真实水平的作文怎么可能拉开档次呢? 作文题目难免空泛,不利于学生抒真情、写真意,何况他们本来就缺少这种能力。须知学生不是为了情感需求而写作,而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功利主义倾向本来较重,考题本身与学生太隔膜而难把握,那么所写作文必然造成假、大、空的新高考“八股文”。媒体每年对此一惊一咋,那是没看到背后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现在的考试作文,应该回到考查学生的基本功上来——遣词造句的规范,叙事说理的晓畅,表情达意的准确,运用文字的个性和灵性。而不是像现在的作文评分标准要求的那样——在“基础等级”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的原则下面又分出“内容”﹑“表达”和“特征”三类,这三类下又各自细分有四项,比如“特征”就分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小项,每一类又各自对应着四个得分等级;后面还有一份长达十二小点的切分扣分的附加说明,尚不包括书写和卷面要求(见2004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作文的60分已经被“评分标准”支解到考生作文的每一个角落了,大到文章立意,小到标点符号字迹书写。假如真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别说王蒙们的作文啦,谁家的大文豪也别想在我们的高考作文上得高分。 不仅语文如此,据说让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来做我们的高考英语试卷,同样也难以及格。真是笑话!二十多年来我们的高考试题就是这样堂而皇之地为国家选拔人才的。 所以说高考语文既是“指挥棒”又是“锁链”。高考无形中制约了教师个性的张扬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性。高考制度下的中学语文就像龚自珍笔下的梅花已经被“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龚自珍《病梅馆记》语),以求高分:而语文皆病。高考制度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舞姿即便多么优美,也是沉重的,不自由的。在标准化考试中,语文失魂了,落魄了,式微了。 语文考试制度和以这个制度为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削弱甚至忽略了语文更重要的审美性人文性思想性,语文完全混同于理科科目,抽筋剔骨,失掉了血肉只剩下空荡荡的形式,变得索然无味。今天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重窒息了这门艺术应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要革除这种弊端,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语文质量评价体系同样重要。 2005/7/17 作者: 张善存 电话:13706325184 通讯: 山东省滕州二中 邮编:277500 作者邮箱: 123zsc@mai.ch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