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玩味,准确切入——古诗鉴赏的几个角度(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浙江省舟山中学 厉敏 316000

一、从“景语”入手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意境,讲求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语”。

例一、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题: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勾画了一幅 的画面,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动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钩,这恬静、安逸、秀丽的乡村环境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完全可用“怡然自得”来形容。当然联系到他当时的处境,也许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因素在里边。

例二、 关河令 周邦彦

来时阴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本词是以哀景写哀情,上片先写薄暮凄凉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声声却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下片的“孤灯”与之相呼应,孤寂凄凉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所以前人的评论是准确的。

二、从“情词”“情事”入手

古代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寓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很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着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的成分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中的“情词”或“情事”也是我们能够迅速把握诗中的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三、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树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题:诗人见“惆怅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惆怅”是诗中的“情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的变化中得知。柳树由浅绿变为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盛极将衰,一二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是“情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因此,我们抓住“情词”和“情句”的感情线索,在联系景物中探测到了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的情怀。

另外如杜甫的《登高》中的“艰难苦恨”,韦庄《台城》中的“无情最是台城柳”的“无情”,秦观《满庭芳》中的“伤情处”,刘禹锡的《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等“情词”“情句”,均能藉此探知诗中的意蕴和诗人的内心。

例四、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这首诗在描绘景象的同时还明显地带有描述的情节。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反而高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开阔坦荡的胸襟和充溢内心的豪情。另如杜甫的《倦夜》一诗,把从入夜到破晓的整个过程描述得非常细致,实则突出表现了诗人为“万事干戈里”而彻夜难眠的心境,表达了他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从“诗眼”入手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句,犹如这首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句,“吟安一个字,橪断数茎须”,“语不惊人誓不休”,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被称为“红杏尚书”的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使静中显动,把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载,陈从易得一本集,其中杜甫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下面脱一字。陈与几位客人各作一字补之,或作“疾”,或作“落”,或作“起”,或作“下”。后得一善本,发现乃是“过”字。众人叹服。可见,即便普通一字,而境界大不相同。而这也正是我们鉴赏古诗的突破口。

例五、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诗题中的“幽”字是本诗的“诗眼”,全诗都围绕“幽”字展开,请简析“幽”字的作用。

首联写居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为突出一个“幽”字,诗人以响衬静,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睡觉,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都更显出环境的清幽来。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开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联才明白地透露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示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归隐。一个“幽”字浓缩了全诗的意境,隐含了全诗的主旨。

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唐元稹的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一个“遍”字,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能体会到诗人为赏菊花而流连往返的举止和心情;唐许诨的诗句“一上高楼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唐严维的诗句“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语意双关,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着重透露出分别的心情。

四、从“文化意象”入手

“文化意象”一词,是笔者的杜撰,尚未见其他评论者使用。“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梅圣喻《续金针诗格》中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这是对白居易“意象”一说的补充和发挥。基本揭示出了“意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近代西方曾经出现过被称作“意象派”的文学艺术流派,“意象”一词曾风靡一时。根据现代诗评家的整合、诠释,“意象”包括抽象的主观“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感情)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与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辨证统一。“意象”前冠以“文化”一词,旨在说明这类意象带有浓厚的文化含义,它并非诗人的临时创造而是对带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物象的选用。譬如说到杜鹃,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神话中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蜀帝杜宇,据说他死了之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而且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

此类例子实在很多。又如古诗中“鹧鸪”的叫声,往往让人感到愁苦悲凉,“山深闻鹧鸪”,“只今惟有鹧鸪飞”;而鹧鸪的相依想随,又让人联想到男女之恋,“双双金鹧鸪”,“那时同唱鹧鸪词”。猿的啼叫,会使诗笼罩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沙鸥象征着自由、无拘的生活,如“飞起沙鸥一片”,“天地一沙鸥”。蝉鸣,特别是暮蝉的叫声,给诗境平添了一分凄凉、悲愁的气氛,“寒蝉凄切”,“蝉鸣黄叶汉宫秋”便是。“落花”、“落英”、“落红”喻示着一种岁月易逝,破败、萧条的景况。“流水”、“东流水”暗含岁月的流逝、人生短暂的意味。“东篱”让人想到秋天、菊花、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后庭”、“淮水”想到故园,想到亡国之恨,想到物是人非。还有“秋风”、“烟雨”、“折柳”……

目前,虽然直接以“文化意象”为内容的题目不多,但我认为,通过对“文化意象”的积累和把握,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歌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五、从艺术手法入手

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方面。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内心感受的叫直接抒情;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面蕴涵或表达诗人感情的叫间接抒情。这两个方面前面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弄清表现手法也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以静写动、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衬托对比、象征讽喻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借用修辞手法来表现,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对偶等。抓住了表现手法,我们就能依此探求诗人运用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诗歌内涵及诗人内心的情感。

例六、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题:1、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题为《画眉鸟》,诗中所写的这只画眉关在“金笼”里,不愁风雨,不愁吃食,但却心情抑郁,向往着以前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显然,诗人是借画眉鸟表达自己的一种生活理想。从中我们可以意会到所用手法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其次,将画眉鸟人格化,赋予它复杂的思想感情。而林中之鸟又与笼中之鸟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始知“金笼”舒适、安逸的生活远不及林间的“自在啼”。从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浮现出来。他借画眉鸟的两中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颂,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心灵的憎恶和否定。

例七、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凤,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其 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注:冬郎,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其父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

题:三、四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析之。

1、寓情于景。将对冬郎父子的评赞之情寄予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想象的图景之中。2、映衬。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3、比喻。将冬郎父子比喻为凤凰。4、夸张。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本诗通过以上多种表现方法的综合运用,赞扬了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切赞美。

六、从题材类型入手

从考试的角度看,选作鉴赏材料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比较短小的,如诗中的律、绝,词、曲中的小令等。古诗虽然浩如烟海,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往往因题材的类型相同,而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和相类性。

如写景抒情诗,往往表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寄情山水的快乐,超脱尘世的欢愉等,而融情于景之中往往折射出社会的黑暗、动乱,诗人读现实的不满或对自己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有些写景诗表现的是对朋友的迎送、惜别和思念之情的。

咏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细致描绘事物的同时,还寄托自己的感情。这些诗往往采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诗人所追慕的人格,寄托深刻的人生哲理。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自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达自己不媚于俗,坚持正义的气节,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自己面对挫折,百折不回、奋不顾身的坚强人格。

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不同时代往往产生不同气概的作品。盛唐之诗往往充满豪迈、勇敢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即使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写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写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惋伤。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征战诗中更多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与盛唐相比,更多了一种惆怅,一种哀厉。

怀古咏史诗。后代诗人对尘封的历史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诗家怀古大致有这几种情况:一是面对历史遗迹,想象在历史舞台上曾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留下多少辉煌的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二是对历史人物留下的经验教训,感慨唏嘘,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现象的哀婉叹息;三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而诗人并不置身其中,表现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四是扭结历史与现实,或感慨个人际遇,或抨击隐喻社会现实。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要抓住“抒怀”的特点,寻找“事”与“怀”之间的跌宕起伏、摇曳变幻的线索,进而把握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怀。因这类诗对象各异,诗人情绪千差万别,须根据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以上提到的一些方法开展赏析。

作者邮箱: liming_zszx@126.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化教程(尹氏八段论)
课程形式:35个word文档打包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

本站手机版网址:http://wap.yinruiwen.net  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可立即获赠十个资源下载点数,点此了解详情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