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国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便会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无须敦促的情况下,主动去接触探究事物。而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使血液循环亢奋起来,会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的活跃状态,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不感兴趣的只能发挥20%左右。可见,兴趣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尤为重要的。而对于处于接受能力以及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兴趣的培养更是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才能变得爱学,才能学得好,最终达到“乐之”,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能真正的达到了。 语文的教学,这些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在走死胡同,无硝烟的唇枪舌战重演不断。语文教学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重燃大家对语文的信心显然是必要的。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语文工作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那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老师的感染 说,是课堂上最主要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老师的感染尤为突出的是语言的艺术。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若一调到底,平平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的话就容易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们在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例如在上《最后一课》时,我揣摩韩麦尔先生的情感,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去演绎韩麦尔先生的心情。讲到下课铃响了,韩麦尔先生怀着极大的悲痛宣布下课时,在前面一直酝酿着的情感的驱动下,我也顺势用着激动得有点发抖的声音说道“我的朋友们,我——我——”接着我哽住了。一种悲痛的气氛渲染起来了,在一步步的情感渗透中,学生的情感也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在课堂上注入你的情感,无论热情、冷漠、挚爱、厌恶。揣摩每一处的需要,融自我进入角色,忘我的表演,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用我们的情打动、感染每一位学生。充满着情感的语言,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会宛如一曲动人的歌,飘入耳帘便驻留于心,难以忘怀。谁又会拒绝动人的乐曲,拒绝进行美的享受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可见,语文的教育中带情感的语言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语文,较之于其它学科更有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必须以满腔的热情、满怀的激情去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抖擞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的魅力。而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在课上宣泄或对课敷衍了事这些现象必须杜绝。老师的感染,是激发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大法宝。 二、设疑,激发求知欲 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心,对未知的都会有一种渴望感,一种新鲜感新奇感。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激发了,便会带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进入教师设置的轨道,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而设疑,应是一个较佳的途径。 例如导语的设计。导语中“疑”设计得好,就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引性,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较快地进入状态。 如讲《为学》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觉得天下的事情有难易之分吗?难的是不是永远都是难的,易的永远都是易的呢?它们会不会转化呢?能否举例?那我们的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会转化的情况呢?那它们怎样才能转化呢?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些问题呢?《为学》的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好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其中去领悟一下其中的奥妙吧。”老师的一连数问,使学生平静的思想上激起了波澜,使他们思考,诱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动机。这样全班同学在一步一步的设疑中便对这课就有了较大的兴趣。 设疑,它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会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以及从中有所领悟。 又例如我在分析《为学》中“蜀鄙二僧”的故事时,我从中设疑:究竟是什么使两个和尚在相同的困难面前,有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行为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作者到底有怎么样的用意呢?通过一个个紧凑的提问,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兴趣层层递进。 三、营造民主氛围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我们还清晰的记得当小鲁迅不明白“怪哉”一虫,满怀希望的问先生时,换来的却是先生“‘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气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无端增加了他对老师的恐惧感。书塾压制了个性的发展,缺少了民主的气息,那么在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封建教育制度当中,培育出来的必然是思想被钳制捆绑,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从中,我们就有了一定的启示。 有些老师觉得,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就是对他尊严的挑战乃至蔑视。因此竭力去贬低他们的想法,给予的不是鼓励,而更多的是批评贬斥。 尊重学生,给他们一定的有“个性”的,能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试问,只准老师讲,只能听老师的见解,拒绝学生的意见的话,教育出来的岂不是千篇一律的学生?上这样的老师的课,岂不是很压抑,活受罪?上课铃一响,恐怕就巴不得快点下课了。久而久之,本有较大热情火焰的恐怕在一次一次的上课中就慢慢地被扑灭了;而本有一点星光的就甭提了,一次就被浇灭,并被打入无底洞,难以翻身。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也有着较大的危害性。不及时纠正的话,后果必然是严重的。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对与否,我都会先给予肯定,然后再引导。我每次都会大力地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长期以往,学生便在较好的氛围中养成跃跃欲试的好习惯,放开了,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上来了。 在教学中讲求民主,就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使学生被绷紧的神经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他们的思维也将处于最活跃的状态,精辟见解也可能由此而出,他们的智慧之光将会闪亮。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享受到了“自由”的快乐,并从大家的议论中得到了较好的交流,让自我认识到了更多的问题,有时更会因此而茅塞顿开,这样就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开拓了自己思维,人的认知能力与各种素质也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了提高。兴趣在不断的加浓,功效是不可小觑的。何况,教学,是互动的教学,孤掌难鸣,真正的教学应是让学生与老师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营造民主的氛围,也就是给了老师一个进步的机会。 四、进行美的熏陶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相信谁也不会拒绝美。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想象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春》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散文,朱自清在文中描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花、草、树木、风、雨、鸟儿等等,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是重在引导学生想象,引导他们进入情景中去感受美。我给学生放了两次《春》的录音。由于录音是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的,所以听本身已能较直观地感那醉人的旋律,更容易感受春天的气息。第一次的时候,我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引导,只是先让他们自己感受。但第二次时,我是引导学生要把文字变成图画,然后把各种形态一一勾勒出来,随之染上色彩,在乐韵悠扬的情景中,尽量的把自己融入其中,在这过程中我也要求他们把图画尽量地想细致、想具体、想逼真,能让画面动起来。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都有了一次较深刻的美的享受。 我要他们能推而广之,能利用一定的途径方法发现感受身边的美。总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他们享受到了语文带给他们美的享受,自然学习的兴趣便容易激发了。 五、体验成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让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可以通过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来达到的。 对学生的进步,不管大与小,我们一定要给予表扬肯定。进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体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的,但有时候闪光点可能是瞬间的,稍纵即逝,所以作为师者的我们必须用鹰一般锐利的眼光去捕捉它。抓好了,有可能使之获得更大的进步。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心中自然会升起更大的欲望,“下次,我要更棒!”在这些心理的催化下,兴趣也由然而生了。兴趣被激发,并逐渐变得浓厚,那学生便很有希望了。要多一点灌输“语文,我能行!”的思想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多给学生肯定,例如,学生回答的问题,即使答案有一点偏差,但我们都应该给予支持鼓励,让他尝到表扬的滋味。人在被肯定的情况下,潜在的兴趣便会被唤醒。老师们,千万别吝啬你们那几句表扬肯定的话。 “屡战屡败”,对于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一次次的失败,脆弱的心灵将要面临考验。兴趣也在不断的打击中被摧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分数是很多学生所紧张的,我认为适当地用成绩去鼓舞学生也是有必要的。长期处于低分必然会让他们的积极性受挫,所以在某一时期适度地提高他们的分数,用分数去鼓舞士气是应该被接受而不应被谴责的。 学生喜欢表现的应尽量给予机会,例如,进行课堂五分钟演讲,让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过一把戏瘾等等,体验到了鲜花与掌声,体验到了成功给予他们的快乐,就可以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它对于促进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由于经验尚浅,未能较全面地总结。上面的只是本人的一点浅见,但不管怎样,我衷心的希望兴趣之花能绽放得更加的精彩! 作者邮箱: youandguoxia@126.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