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近体诗语感途径探索(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浙江金华十中 叶慧淼 当前,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浪潮正席卷祖国大地。高中语文教学的走向性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研究者所深思、探讨,更正被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所实践。培养语文素养,促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一个共同的话题。 古代诗歌背诵与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毋庸置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确,我们需要让学生背诵更多的古代诗歌;同时,我们也知道,言语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个方面,而且一定程度上说,言语形式对言语内容具有决定作用。 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古代诗歌比较拗口,还没有到“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境界,谈何背诵与鉴赏?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诗词格律方面的常识。近体诗中就存在相当数量、有规律的“拗、救”的现象,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常识,有助于他们背诵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何尝不是另一层面的鉴赏呢! 近体诗,又称新格律诗,是唐代之后出现的新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与绝句。对仗、押韵和平仄是近体诗的三大特征。平仄规律是近体诗创作必中须严格遵守的言语形式上的要求,了解平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背诵与鉴赏近体诗的言语形式,也必然地更好地鉴赏近体诗的言语内容。 一、平仄规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在近体诗的平仄规律中,根本的一条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下面以“-”、“|”分别代表“平”与“仄”,以五言律诗为例,把近体诗中平仄的这一规律作一概括性的陈述。七言律诗在五言律诗每句话前加上两个字,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其中两联而成。 五言律诗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开头,分别是: ①甲种句:||--| ②乙种句:--||- ③丙种句:---|| ④丁种句:|||-- 相应地,其他的七句就必然按甲乙丙丁的顺序依次排列,一般情况下,每种句的二、四位置的平仄固定,一、三位置平仄没有限制,这就是平仄规律中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当然,我们看到的近体诗绝大部分不是这样的形式,单纯套用上述的格式会觉得拗口,这就涉及到下文要讲到的“拗、救”问题。 二、近体诗“拗、救”现象的一般规律 “拗、救”是一个整体,“拗”、“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的唯一目的还是诗歌音韵上的和谐与统一,否则,诗歌肯定仍然拗口,那确实是“问题”了! 近体诗的“拗、救”现象比较普遍,下面以“拗”、“救”的下划线分别作为“拗”字和“救”字的符号,以五言律诗为例,把近体诗的“拗、救”现象的一般规律分述如下: (一)本句自救的“拗、救”现象 1、乙种句拗、救现象 --||- → |--|- 2、丙种句拗、救现象 ---|| → --|-| (二)救句必然是乙种句的“拗、救”现象 1、甲种句拗、救现象 ||--| ,--||- →||-||,---|- 2、甲种句半拗、救现象 ||--| ,--||- →|||-|,---|-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近体诗“拗、救”现象例谈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恰好选入了六首近体诗,为我们让学生了解“拗、救”知识、培养学生近体诗语感提供了合适的范本。 (一)本句自救的“拗、救”现象 1、乙种句拗、救现象 《蜀相》颔联对句:“隔叶黄鹂空好音” ||--||- → -| |--|- 2、丙种句拗、救现象 《锦瑟》首联出句:“锦瑟无端五十弦” ||---|| → || --|-| (二)救句必然是乙种句的“拗、救”现象 1、甲种句拗、救现象 《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 --||-|| ,-|---|- 2、甲种句半拗、救现象 《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 → --|||-| ,-|---|- 了解一些近体诗拗救方面的常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助于学生较全面把握近体诗进而更好地把握古代诗歌,更有益于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邮箱: yehuimiao@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