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理趣交相辉映(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禅意理趣 交相辉映 ——读苏轼的理趣诗 东台市四灶镇中学 史亚军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坎坷的人生、多舛的命运,造就了他复杂而深邃的思想:儒家的政治观点、佛老的处世哲学,这二者交相辉映,婆娑隐逸;透过理趣诗,可见他为官时儒家思想为主导,谪居时佛老思想占上风。看他消极中有积极,超脱中有执著,入世中有遁世,遁世中有入世,忧愁苦闷中有开朗乐观,从而构成他特有的人生境界:佛老的虚无主义和孔孟实主义的矛盾统一,在彼此缠绕渗透中推进艰苦的人生历程。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的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因世界人生太复杂而认识虚幻多变、难明真相的情景;一个人如果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看不到世间万物间的普遍联系,往往就会陷入片面,囿于主观臆断。因而认识事物应多角度多层次,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有深刻。 禅意:苏轼借诗中所写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来阐释禅道:主要是因为一个身陷尘缘的人,眼光受无明和妄见蒙蔽, 思想难以豁亮,不能明心见性,因而难以洞见事物的真理; 因而只有除掉自身自心存在的无知与妄言,消除迷悟,消除客体的对立性,达到心性洞明,才能明彻宇宙人生的究竟,认识宇宙人生之真谛。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某个问题,其角度、方式也往往不是惟一;当我们从某一角度或用某一方式难以突破时,千万不可钻牛角尖儿,宜及时换个角度,换种方式,从而豁然开朗,收到奇效。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趣:“春江水暖鸭先知”,借鸭来说明,只有经常与某种事物保持亲密的接触,才能敏锐地把握住事物任何细微的变化,才能见微而知著,才能做到先知先觉。也以此证明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才有较强的说明力。 禅意: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但若深入下去,净心静心尽心去参禅悟道,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禅道之大义。 联系现实生活:“桃花”“萎蒿”“芦芽”等初春时节特有的景物,以暗示春江水暖,河豚肥美;但若不经过努力实践,又怎能知道真正的春天已到来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理趣:此诗苏轼回忆当年与胞弟苏辙一同赶考时,途经渑池时的情景。诗人以“雪泥鸿爪”这寓意极深的意象来向人们形象地阐明深沉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像一只鸿雁,来回往返,不停地奔波,一生之中留下的一点痕迹也不过像飞鸿踏雪时偶然留下的爪痕而已,而雪泥上之爪痕转瞬又会消失。由此可透析作者的坎坷人生:由于世事沧桑,许多年轻时代的远大抱负和志向已化为泡影,但那时的少年意气,英雄胸襟如那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真是人生多变,青春易逝,几多感慨,几多艰辛,喟叹与惆怅溢于诗行间。 禅意:此诗的前四句是阐释禅道:虚无缥缈,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而禅道之显现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已成旧忆。 联系的现实生活:人生如白驹过隙,生活的辛酸,磨钝少年锐气,湮没宏愿壮志,但有志者可以扬帆起航、奋力一搏,只愿人生在求,不求人生无悔,又何必计较“路长人困蹇驴嘶”。 琴 诗 若言声在琴匣中,放在墙上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理趣:诗中的“琴”泛指一切客观存在的美的艺术,“指头”指的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一个人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集自己的感觉、经验、联想、想像、才会产生审美愉悦,才会发出共鸣之声。该诗实质上是以琴为喻,揭示出一切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禅理:诗中两个问句巧妙地说明了琴与指的结合,也就是有与无结合才生成万物的哲理,琴声潜在于琴上,须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联系现实生活:要想干出一番成绩,除要有较为充裕的客观条件之外,还需有主观的努力创造,才可能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现在品读研究苏轼的这几首理趣诗,不重在悟其禅道,而重在悟其理趣,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用来品味苏轼如何在忧患失意中探索人生奥秘,如何在志满意得咀嚼人生精华,脱去题面拘束,余味无穷。笔者写此文以求更深一层地去认识苏轼,认识人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