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  如皋  (2003561161)

摘要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到底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实际操作中,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各显神通。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笔者提出了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的观点,从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主导 主体 工具 智能工具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教育系统中,人的集合主要指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学生是教育系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什么关系,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到底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实际操作中,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各显神通。笔者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

首先,从教师方面说。

教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人们理解的角度却差异甚大。如从教师功能及作用角度对教师概念作出界定,“师者,教人以道者称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应有的品质的角度对教师概念作出界定,“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这些界定从某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特征,但要全面理解教师这一概念,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由于每种职业劳动性质与形式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唤起了社会学者对职业性质研究的兴趣。社会学者常常把职业划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他们致力于专门职业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专门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在专业社会学,对于专门职业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服务理想的职业群体;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对自身职业具有控制权的职业群体。人们往往根据这两种界定来判定某一种职业是否为专业。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教师业是促成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一般说来,教师主要有如下的几种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一个未来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师职业的专业训练,取得一定的资格,才能成为符合教师职业规范要求的专业成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强调了教师的智能性、工具性,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

其次,从学生方面说。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性的人。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一)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从入学到中学毕业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心理发育和形成的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是由学生的遗传素质提供的。

(二)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遗传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还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最初的个体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还是一个自然人,它只有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实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实现。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与个体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等等。教育正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多面性,才确定了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以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个体为活动对象,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选择内容,组织教材,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施以有意识的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年龄越大,这一特点越突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教育者必须尊重和调动这种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要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

再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说。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的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的,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又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单纯的灌输,消极的接受,是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正是上述观点的体现。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 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印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1.学生虽然知之较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推演到师生关系上就是师为生纲。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其影响今天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2.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则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作为对这种专制型师生关系的反抗,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以强调“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在哲学上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对立状态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论是教学论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学习是活着的有机体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格式塔的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等。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布鲁纳是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将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交互作用,使新材料在学习者脑中获得新意义的过程。据此,他提出了学习的同化原则 结构原则和强化原则,并积极倡导发现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获得智慧。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说为代表。他主张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其主要要点有:①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的、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②学习是愉快的事,即不应有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能用威胁、蔑视、讽刺等手段强制学生学习;③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既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④学生自我评价,即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历程与学习水平,而不是和别人比较;⑤学生自己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⑥情感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即要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人,起积极的作用。只有让教师退到幕后,学生到前台来表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最后,从对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进步上说。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强调了两点,一、教师的智能性;二、教师的工具性。强调教师的智能性,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被动地让学习使用,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扎实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功底,还应有随机应变的教育、教学方法。应该说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强调教师的工具性,当然有教师应具备上述条件的意思,但,更是指学生应积极主动,应充分地、合理地、高效地使用教师这一“工具”。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大多数教师理解为尊重、爱护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爱护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应该使教师得到尊重、得到提高、得到发展。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知,应该说减少了教师大量灌输知识的时间,从而有时间进行研究、进行进修,不断的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的。我想,教师一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那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M ] .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8.

[2]  成有信. 教育学原理[ M ]大象出版社,1993.8.

  

[3]  叶澜  丁证霖.新编教育学教程[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