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语文听力考试(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当今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将基础教育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都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目的,都将未来教育目标作为改革现行基础教育弊端的方向。 素质教育是什么呢?刘先捍先生的归纳是: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即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身心文化素质、培养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 我们知道,我们人类进行教育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语文课是一切课程的基础。语文修养是人才素质的深层结构。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在整个人才素质工程中处于中坚地位。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是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的首要素质,语言素质是由听说读写能力综合构成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要将学生的听力素质的训练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然后结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可以影响其他各科知识素质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为什么说听力特别重要呢?事实胜于雄辩。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伟人,他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这除了他品格高尚外,与他过人的口才也是密不可分的。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美国记者问:“尊敬的总理先生,你为什么用我们美国产的‘派克’钢笔呢?”总理敏锐地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冷静地回答说:“因为它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是我们一个战士送给我的,是他在朝鲜战场得到的战利品!”多么巧妙的回答!不卑不亢地回答了问题,显示了超人的口才,同时维护了国家声誉和个人的声誉,让那不怀好意的记者自取其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听,更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人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要多听少说。”“三年读书,不如听讲。”“尊重别人的最佳方法,就是专心地听别人的讲话。”如果我们不能听清楚、听明白别人所讲的话的内容,就不能有效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更不能建立相互间的友谊和依赖,必将对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的残疾人总是聋哑不分家的一个原因吧。 听力是直接获取信息的重要能力,是语文素质的能力的最基本部分,学生有了良好的听力,不但能够更好地促进说和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更直接地增强学生参与实践、大胆创新的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听”的效率、价值和意义揭示了“听”与语文教学、其它学科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在联系,“听”的客观潜在性和广泛性,恰好证实了听力的重要性和听力训练在基础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以听力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离不开语文听力训练。 在当今世界的基础语文教育中,特别是在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中,对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听,都是非常重视的,不但将它与说的能力并列排在语文基础素质能力的首位,而且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明确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写进教学大纲中。我们国家也把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素质的基础能力,并在大纲中列出,可惜只有简单笼统的一点,“耐心专注地听,了解对方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就是这一点,也是整个中学通用的,连初中与高中的分别都没有,不利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在工作中的有效实施。 我们的每册课本中也有几次复述课文内容的要求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安排,但没有具体的听力训练目标和要求,给人的一种挟带品的感觉。加上没有对应的检测机制和后续监督,听说能力的训练培养就处于尴尬的地位,没有人会真正着力去完成,即便有个别老师做了,也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谈不上什么收效。而学生的听力水平呢?不会听、不会说的情况比比皆是。上课时学生不记笔记或很少记,问其原因,回答是:“你没有板书,我不知记什么!”课堂提问时,学生的答案多是老师的原话或者是教参的现成答案,极少能听到学生自己归纳的较完整的答案。原因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说的活,没有抓住老师讲话的内容要点,听不清,理解不明白、不透彻,他们能记下什么,又靠什么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呢?多数成绩好的学生,对固定的文字有较高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对流动的语音信息则不能抓住要点,稍复杂一点就更束手无策了。而我们学生会里的学生干部,大多能说会道,在什么地方都是受欢迎的对象,但偏偏他们多不是学习上的尖子。他们的杰出才能,过人口才,充分显示了高素质,但他们是在课堂上得到的本领吗?很显然,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及相应的素质,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和对素质教育认识的片面性。 听力素质无疑是重要的,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重视听力的训练和培养呢?主要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有效的措施来检测督促对这种素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以及现代通讯手段发达,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听说而减少读写活动。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听和读都是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听侧重于对流动语言信息的接收,读侧重于对固定语言信息的接收。其使用对人身体器官的要求是有区别的。要想听明白对方用语音符号传递过来的流动的语言信息,人必须动员身体中一切相关器官并利用它们的机能,接收、分析、筛选语音中包含的各种信息,根据其轻重缓急断连的状况,确定信息真正的要点与内涵,并反映到大脑神经系统,才完成“听”的任务。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有了“听”力,懂得接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语音信息,是不是就可以“听”懂任何语音信息及其深层含义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们平时能“听”懂别人说的话,是因为对相关语音组合已经经过无数遍的反复练习了。我们人类有多种多样的语言、语音,不同语言、语音的人需经学习才能进行交流就是一个明证,聋人多不会说话也是一个明证。何况,我们有时候要听的是内容繁杂且不断大量涌来的语音信息呢?如作辩论、听演讲等。 重视听力培养,就要将听力检测列为考试内容,以考试的形式去促进、加强学校对学生进行听力素质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未来中国人的素质。 为什么应该将听力检测作为考试的内容呢? 从学校学科教育的角度看,将听力检测列为考试内容,也必定能够有效地推动语言素质教育的进行与落实。 大家有目共睹的英语学科,以前考试未考听力时,学校有多少学生会抓紧一切时间读英语、背英语单词呢?近十年,政策改变,考英语必须加考听力,全国上下迅速响起了一遍遍的“English”。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英语录音带、培训班层出不穷,大有超越四大天王的音带之势。城市不用说,即使身处穷乡僻壤的农村中学,无论如何也要捧回几台收录机,以供英语教学训练和培养听力之用。随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已率先普及了现代化教学。学校有条件的更是每晚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但没有几间学校是规定要收听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的。而语文学科,不要说语音室没有,就是录音机,也难以保证,很多学校是不订购语文课本的配套录音带的。 我国推广普通话运动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国家各级领导机构下达的相关文件可谓堆积如山。结果呢?由于没有相应的检查监督机制,各项“推普”措施未能有效落实,使“推普”运动“雷声大,雨点小”,未能收到应有的“普及”效果。我国的不少方言区的人们,普通话水平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少的中年人普通话水平比许多的外国留学生还要差,甚至听不懂电影、电视剧里的人物对白,听不懂电台的新闻。改革开放后,“东南西北中,发财来广东”,随之而来的是,书店里有了学粤语专门词典,令人目瞪口呆的是:“词典”竟然是用普通话作为学粤语的“拼音”的。有些电视台为了迎合部分观众,提高收视率,不断地增加方言频道和大量推出方言节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于措施落实,跟进督促措施强硬,短短二十多年,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光辉成就。试想,如果我们将语文听力检测列为考试内容的话,无疑是为落实普通话确立了措施,相信对推广普通话也一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语文老师的主观上看,进行语文听力训练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考试又不考,何必自找麻烦?有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书,多写几篇作文,老师多传授一点阅读写作的技巧,到考试时多拿点分数来得更实惠。毕竟,现在还有学期统考,升高中的中考,全国统一的高考。有考试就要应试,就要出成绩,每次考试成绩的影响作用都是不能轻视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只好一切围绕着考试,可能影响到考试出成绩的活动只能少搞,甚至不搞。 进行语文听力训练,语文考试增加听力考试内容,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答案是肯定的,从眼前利益看,会;从长远利益看,不会。福建省厦门市的同行们,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成功的尝试。他们从1995年起,就率先开始了语文听力训练与检测的教改试验。由于得到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和广大师生的积极配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他们的实践证明:语文听力应该训练,而且能够训练。这训练搞好了,可以培养学生听话的注意力、话语的辨别力、语义的理解力、信息的记忆力、话语的品评力和联想创造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开发智力;同时促进说和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当然也可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此一举多得的事,可乐而不为呢?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取得辉煌成果,愿中学语文听力测试能早日进入各级考场!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