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山东省邹平县临池中学 吕桂贞 《三国演义》一书,以前已读过多次,但再次捧读,仍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看,书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很多,但我想,"对比映衬"应该是很值得一提的一种技巧。 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这一出选自《三国》第五回,袁绍当时为盟主讨伐董卓。刘备、关羽、张飞因公孙瓒的举荐而至袁绍门下。双方开战,董卓义子吕布的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羽就在这种情况下出场。这段故事主要表现关羽的英勇和威武,赞扬他的武艺超群和骁勇善战的内在威力。其中,关羽的出场就充分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而很好的突出了关羽的性格特点。 作者在关羽未出场前,先写对立面华雄,对华雄是欲抑先扬,极力写他的所向披靡,英勇善战。他不仅一连斩了盟军的将领鲍忠、祖茂、俞涉、潘凤,而且率军夜袭孙坚的兵寨,将孙坚打得狼狈而逃,连头上的红头巾都丢掉了。这就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如此英勇而气焰又十分嚣张的华雄,有谁能战胜他呢? 作者此时还不让关羽出场,他又让盟军一方面的其他人物作进一步的烘托映衬。在接连败兵损将,被挫动锐气的情况下,先锋孙坚伤感,主帅袁绍惊心,众诸侯束手无策,在这冷寂而又紧张的场面中,写刘、关、张三人立于公孙瓒的背后"冷笑"。这"冷笑"二字大有深意,使人感到三人非同寻常。就在华雄得意忘形、猖狂乱叫;众皆失色,惶惶不安时,作者让关羽出场了。 "小将愿往斩华雄之头,献于帐下!"这两句话平平常常,几乎每个武将都可能有类似夸耀武艺的豪言壮语,但在上述这种特定的情景和气氛之下,就显得很有分量而十分引人注目了。作者将关羽置于矛盾的中心地位。接着作者以精练之笔勾画出关羽的外形,有意跟华雄形成对比:"其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至此,关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他能打得过华雄吗?可别自讨苦吃! 接下来,作者还是没有让关羽与华雄交手,而又故作顿挫。袁术见关羽是刘备的弓马手而瞧不起他,怒喝:"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这时的曹操是个惜才而有远见的人,为他说情,关羽却自立军令状:"如不胜,请斩某头!"这就将本来已经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更加紧张。按理说作者应该放开笔墨去写与华雄的交战,但作者仍避实就虚,继续采用侧面烘托和渲染的手法,他先借酒来点染,曹操"教俪热酒一杯,与关羽饮了上马。"这杯酒是曹操为关羽壮行的,关公没喝,只简单地说了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同样是普普通通八个字,几乎人人都能说得出,但在性命攸关,一场险恶的生死搏斗即将到来之前,由关羽口里说出来,确实掷地有声,气度不凡!通过这杯酒,巧妙地渲染了气氛,塑造了人物形象。接着,作者只用三十六个字,写这场交战,帐外是天塌地摧般的声响,帐内是人们大惊失色的反映。"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温"字说明时间之短,表明斩华雄之头,恰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正应了关羽所说的"某去便来"四个字,一个"温"字,一以当十,以少胜多,启发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场战斗之激烈和关羽之勇武。 再如,《三国》中第36回至38回中演义了诸葛亮的出山经过,同样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同样的一波三折,使得诸葛亮这一近乎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诸葛亮人尚未出场,徐庶与司马徽的两次推荐已使得他名扬于姜子牙、张子房之上了。刘、关、张三顾茅庐的遭遇对诸葛亮的才学更是做了有力的烘托。第一次寻访不遇归去时遇到了"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的崔州平误以为是孔明;第二次寻访时,先是误把"白面长须"的石广元、"清奇古貌"的孟公威当作了诸葛亮,后又错认诸葛均为诸葛亮,拜辞出门时又把孔明岳父黄承彦当作了诸葛亮,最终还是"悒怏"而归。即使在第三次寻访时见到孔明之前,也是费了一番周折,直至孔明"昼寝"醒来,作者才让刘备及众读者得以一睹孔明容颜:"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至此,诸葛亮终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但他一出现,便以雷霆之力定下了"三足鼎立"的决策,且穷毕生精力辅佐了蜀汉两代君主,这也不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了。 诸如此类的映衬烘托手法,在《三国》中还有很多,它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有力的突出了人物形象,是很值得借鉴的。 作者邮箱: lgz7878@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