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河很“难过”──词和短语的区别(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老师要学生用“难过”造句,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从我家到外婆家去,有一条河很难过。”

显然,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造句,是把它当一个词对待,取“难受”之意,而学生在句中却把“难过”误用成了一个短语,是“难得过”的意思。造成错误理解的原因是该学生不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双音结构的语音单位,在有的语境中是一个词,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是一个短语。

例:①我请你吃饭。(“吃饭”是短语,指吃某顿饭)

②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吃饭”是词,泛指生活或生存)

③你把要带的东西都收好。(“东西”指物品)

④第一次到北京,出了车站竟不辨东西。(“东西”是短语,指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

要把二者区别开来,首先是在特定的语言里,分析它的语义,一般说来,短语的语义往往是组成它的几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如“有电”就是“有”和“电”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而合成词的语义,不一定是组成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马路”不能说成“马的路”。同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心里很难过”,句中的“难过”是“难受、伤心”的意思,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有条河很难过”中的“难过”的意义就是两个词义的相加。由此便分辨出了前者是词,后者是短语。

其次,从语法结构方面考虑,词的内部语素之间结构紧密,具有定型性和不可扩展性;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结构较松,可以拆开,可以扩展(即中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例①中“我请你吃饭”可以扩展成“我请你吃团圆饭”;而例②中则不能说成“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早饭”。由此可见,运用扩展法是区别词和短语,特别是同音同形的词和短语的比较可靠的方法。

“天上落下个轻飘飘”

──借代的用法

南方某学校正在举行国庆四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某班一学生目睹庆祝盛况激动不已,当场吟诗一首:“国庆到,国庆到,全国人民都知道,全校师生抬头望,天上落下个轻飘飘。”在场师生闻之无不捧腹大笑。在此,我暂且不说这位学生的诗写得怎样,只想说说“天上落下个轻飘飘”中借代的用法。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它往往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因此,通常又称它为换名。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形象特征代本体。如“红领巾走过来了”。用“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第二、局部代整体。例如“四十五双眼睛在盯着你”。用“眼睛”代人。

第三、专有名词代泛称。“他是九十年代的雷锋”。用“雷锋”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由此不难看出,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方法能起到突出事物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起联想,加深印象的作用。

但是,借代如果运用不当,只会弄巧反拙。如文章开头引例,也许当时在场的人都能知道这“轻飘飘”借代指气球。但一旦离开当时气球凌空升起的特定环境,这“轻飘飘”指代什么,就有所不知了,因此,借代都必须具有明确性和代表性。例如用“布衣”代百姓,用“缙绅”代达官,用“纨绔”代贵族子弟,都有鲜明的代表性。而“轻飘飘”显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它可以让人想象成空中散落的棉花、雪花、柳絮或小纸片等物,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形象描写的作用,反而把人弄糊涂了。

另外,运用借代也要注意场合,用上一个“轻飘飘”,难免让人忍俊不禁。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这句话揭示了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话中有话。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场合中,人们说出或写出的话,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是易见的表层意义,一是不露的隐含意义。江姐一曲《红梅赞》,表面上赞梅,实际上颂具有梅之精神的共产党人。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或听懂语言表述的隐含意义,是准确进行语言交流的关键之所在。要想正确领会语言表达的隐含意义,首先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因为丰富的阅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领会。

一日,我与小女在家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广告:

“东宝,你在想什么?”

“想戈玲。”

“别想了,我给你介绍一位新朋友──双汇。”

“还想戈玲吗?”

“戈玲是谁?”

看到这里,小女不解的问:“妈妈,叔叔开始说想戈玲,后来怎么又不知戈玲是谁了呢?”我想,成年人看到这则广告,恐怕谁都不会提这样天真的问题。这正是人生经验帮了我们的大忙。

其次,了解“话中有话”形成的原因,也是准确理解和领会的关键。究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双关、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双关,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一语关两义。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  直上重宵九。”(毛泽东《答李淑一》)

“杨柳”在此一指自然界的杨柳花絮,一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及其他们虽死犹生的精神。这是典型的双关的用法。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相反。反语通常有两种情况: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在此,“狠心贼”是反语,其实并无恶意,相反,是表现女人们对丈夫的爱恋的亲呢的深情。

正话反说,多用于表达深沉、微妙的感情,渲染轻松、愉快的气氛,而反话正说则不然。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把“包身工”当猪锣一样对待的人还够“慈祥”吗?“慈祥”正是他们残酷的写照,揭露讽刺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说起比喻,就不禁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豆、萁同根却相煎的关.3.系作比,表现其兄曹丕欲加害自己的愤懑之情。当年的曹丕也许因为他读懂了其中的隐含意义,不便急于杀掉曹植了。

第三、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即“托义于物”的方法。也就是借助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具体的事物或通过描绘,渲染具体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寄托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咏松,不如说是在咏革命者的高风亮节。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它具有如此深刻的底蕴。

无独有偶,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巴金的《灯》,都是借对人或物的描绘,寄托深刻寓意。

第四、语序的安排。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序来表达,隐含意义也不一样。

据传,某财主犯了法,县官要秉公重判,州官因受其贿赂想轻判。结果二人在判词语序上作文章。州官发下判词“理不可恕,情有可原。”言外这意可以从轻发落。县官见后略加思索,将判词调整为“情有可原,理不可恕。”说明不重判不足以平民愤。同样,古时一“屡战屡败”者在向皇帝报告战况的奏折里,也是通过调换语序而逃脱皇帝的责备的。

形成语言隐含意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能一一备述。应该看到,不论如何形成隐含意义,我们领会它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否则就只能是妄加推断,牵强附会了。

说话得体

有个人来到朋友家,正巧朋友的女儿小芸在家。这个人对他的朋友发了一番感叹:“小芸看上像有二十多岁了,真快呀,记得我头一回来你们家的时候,他才这么高,像朵花似的,现在都长成大人了。”

文章中的“这个人”说话是很不得体的,说小芸当初“像朵花似的”,言外之意是说小芸已今非昔比了,从而破坏了会见的气氛。

“该来的不来”

──语言得体

  

语言得体是一个应用广泛的范畴,它包括语言规范,符合习惯等诸多方面。在此,我仅举一例说明。

某主人邀朋友四人餐饮,届时,三位朋友都按时出席,仅一位未到。某主人久等不到,就说:“该来的不来。”在场朋友中的一位闻此言心中不快,便找个托辞离开了。情急中,主人又说了句:“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位朋友听了赶快离开了。主人不禁又说:“不该走的都走了。”话一说完,最后一位朋友也不快地离去了。望着一桌饭菜,主人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主人是有心款待朋友的,只是因为他太不会说话,无意间得罪了三位朋友。“该来的不来”,也可以理解为“不该来的却来了”,同样“不该走的走了”,也可以想成“该走的却没走”,“不该走的都走了”,一个“都”字也真够伤人的了。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场合,说话要有分寸,要考虑听者的心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主人”的人也并不少见,如在某成人高考考场前悬挂一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标语,在一火葬场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努力把人口降下来”。不必说,兴冲冲的考生见那条标语,是多么的扫兴,更不必说,丧失亲人的家属看见“把人口降下来”的标语后气不打一处来。语后气不打一处来。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