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的发展,灵活使用教材(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姓 名 单 位 邮政编码 联 系 电 话 湖北省应城一中 432400 0712-3257036(办)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教育人、引导人的教师则更应把创新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材的使用上不能死守老一套,而应该立足人的发展,灵活地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时代的要求 本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语文学科每篇课文都有其一定的思想内容,都包含着多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每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日积月累的形成过程;每篇课文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挂上钩,因此语文学习是一种艰苦细致而又带有一定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教学民主的思想,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从提高认识、培养兴趣、教给方法、激发想象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能力。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使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得以实现,也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师如何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新教材将语文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即调整为语文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并通过人文素养、语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并由此淡化语文的工具性和训练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如何顺应这一改革,使新教材得到良好的使用,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促成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教师本身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教师要容下个性特别的学生,要容下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容下犯错误的学生,更要容下学生对自己说“不”,让每个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 要有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合理使用新教材,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教学的本身其实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鉴于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师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魔圈,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以长远的、发展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发挥语文的教化和审美功能作用。让新教材能吹奏起情感这只人文精神的“芦笛”,让情感智商进入高中生的审美视野与内心世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另外,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篇目多,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教材观。我们平时常说,要把一本厚书读薄,而正确的教材观正好相反,语文教师就应把一本薄薄的书讲厚,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汲取到最精华的东西。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只能成为例子,教学时不能囿于教材,除了有对教材本身深入的挖掘外,更应该旁征博引,拈提古今。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我们首先要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其次,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而新课程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训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 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让教材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而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他们的兴趣认识、知识储备以及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全面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学情分析”、“课堂学生问题随记”、“课后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问题,课后总结、反思和补充等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难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更加鼓励教师编写“学案”。 第三,对课堂教学能力要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我们认为的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成为教师成为名师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尊严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很坏、愚蠢。那就没有效率可言。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最有效,在教师认为他很好,父母认为他很好,同学也认为他很好,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好时,这个时候他学习就是最有效的。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相反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相反如果让学生觉得自己被控制着,也就没有学习效率可言了。 4、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自己被认同,被认可,他们能够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没有取笑,没有冒犯,没有孤单,没有被抛弃,没有边缘人物,没有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这样的班级里有最优秀的学生,但他们不会孤芳自赏,也不会离群索居。 总的说来,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课堂高效,你可让学生每天尝试着问自己下面一些问题:今天,我学到了什么?我开始注意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为什么而惊讶?我为什么而兴奋?我为什么而激动?我为什么而悲伤?我今天最希望说的话是什么?说了吗?我今天最想向谁倾诉?倾诉了吗?我今天最想向谁提问?问了吗?我今天参与了发言吗?我今天参与了讨论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这样来思考问题,动起来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出来了。 同理,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我们老师也经常反思下面一些问题:今天我有忽视学生的反映吗?上课我有没有漠视学生?我与学生有交流吗?有微笑吗?有讨论吗?我关心了学生的哪些方面?我表扬学生的进步了吗?……什么时候,我们老师能自觉地拥有这种习惯,高效的创造性的课堂实际就已经形成了。 其次,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 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教师应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出来,并且让他们尽量释放出来,这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互为因果,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称得过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科书,那么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做呢? 1、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学生对某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的去探索,教师应不断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及时呵护他们的这种良好的品质。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教学内容开展活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总要作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推荐演员,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公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有了比老师讲析印象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提升它。 2、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着主要地位,语文教学更要注意形象思维的培养——在掌握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联想相关事物,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欲并延伸它。 3、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例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如果事先如果不出现孙富或杜十娘将百宝箱的事告诉李甲,哪么杜十娘以后的生活又将是如何,并写出评论文章。也可进行改变主题的训练。如教完《智取生辰纲》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如果杨志没有失陷生辰纲,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他可能成为达官贵人,或许仍被陷害和林冲一样的结局……,我想,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想。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教学中,要时刻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天上不会掉下馅餅”,只有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勤奋、自信和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学“《雷雨》”时,我采用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分角色表演、教师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在演读结束时,我对他们分角色表演的舞台效果进行了评点。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并鼓动它。 6、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可试行“师生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激出兴趣,形成自觉学习意识。例如,鲁迅小说《药》一课,历来是重点讲析课文,要分三课时进行细致分析。我用一节课作整体阅读、把握情节线索、了解作者生平与历史背景等;然后从外围向核心逼进,把第二课时全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任意确定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上网寻找资料,制作课件;第三课时也全给学生用于课题交流。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激活学生的成就感并赞扬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只要广大教师给学生“自由”,构建一片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天地,用智慧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一定会有所发展,人人都将成为创造的人 第三,在设疑中创造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旧的思想和传统方法挑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多数人”,不要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要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对于提问,教师应抓住时机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他们的某些提问令人啼笑皆非,教师也一定要正确对待,帮他们分析原因,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要抓住学生心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是设疑启发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我讲《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时,从课题质疑入手:鲍鹏山先生为什么会在现代人无路可走的时候,推荐庄子呢?这就自然导出另一个问题——庄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于是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最终达到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庄子的目的。这就使课堂主题突出,线索明晰。因其新颖,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奇妍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精彩纷呈的课堂需要不断创新的老师!我们要敢于,更要善于跳出现有教育的某些观念,在教学中能以人为本,少些束缚!课堂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规格的零件;课堂更不是高度封闭的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说过要“因材施教”,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灵活地创造地使用教材,让语文教学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