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培养学生“三感”——语感、情感、美感(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是靠学得、习得,而不是教得。围绕“听说读写”,教师反复的教,学生学会得很少;一道题目,知道了答案,但从真正掌握的意义上说,还是不会。数理化追求的是标准,而语文追求的却是妙趣。妙趣从何而来?自然就是在和文本的的对话中,,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对语言文字有了灵敏的感觉及准确全面的了解,深入体会到语言文字负载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能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湛与魅力,继而真正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简言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鉴赏文本及生活的美感,让篇篇都具有诱惑力,课课都有新鲜感。 学习任何一篇课文,不管怎样体裁,都要至少解决四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写得怎么样?学习任何一篇课文,不管抽象具体,都要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线索。语文课的“三感”,必须以读作为手段,落实在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中。比如说,《一张车票》的教学,这是一篇小小说,短小精悍,情节集中,内容无需肢解,先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通过写人、叙事表明防微杜渐的主旨,从而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揣摩,)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从中领略到细腻的心理刻画,巧设悬念带给人的强烈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妙点赏析),当然,在再三的咀嚼文字时,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也切实的得到提高。具体而言: 一、语感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这语感的形成必须在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中获得。就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的。唯有把从生活中得到的点点滴滴感受,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夏丏尊也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仅仅代表红色,夜不一定就是昼的反义,田园不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只就是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那么在一节课上,如何训练语感?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教有千法,读为上策。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产生对文本的亲切感、认同感,让学生有强烈的诵读意识,尤其是讲读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以上,养成自我诵读的良好习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好的句段应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再把读与思结合起来,才能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觉的感受,这种感觉,是死记硬背所达不到的,也是老师替代不了的。 例如:小小说《一张车票》,我安排四次阅读,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读出层次,这是了解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属于认知性阅读。然后,是分角色朗读,这是重点揣摩文本的情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理解性阅读。接着是赏读,要求学生从文中发现疑难问题,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这是评价性阅读。最后,安排一段时事资料的阅读,作为创造性阅读,拓宽和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我想,在这样完整的阅读实践中,学生一定会通过反复阅读,细心咀嚼,最终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思维得到锻炼,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二、情感 语文是百科之母,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包罗万象,浓缩人生。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就没有文学作品。因此阅读也就成为比较复杂的一项心智活动。它既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与文中思想的碰撞,与作者感情的交流。我们在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对学生授予的不仅仅是系统知识点,更多的是借形载神,对学生予以情感上的渗透和熏陶。“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一时;只有精神的阳光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之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身一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机让学生走近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一张车票》中,作者细腻的刻画了一位母亲的忏悔、痛苦、羞愧的感情,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子女忽略小事,最终自尝苦果的道理。在与母亲共同体验那种痛苦时,这对于学生思想上是一种警醒,心灵上是一种净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张车票买不买不是件小事,而是关系到思想品德的大事,爱占小便宜,不防微杜渐可能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断送自己的前程。随后,让学生走出文本,就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上涨的社会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严于律己的必要性,“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从而得到积极的情感濡染,丰富文本的精神内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美感 当代中学生是一个热情激荡、天性爱美的群体,她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作为融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语文课,理应肩负起培养青少年必要的审美能力的重任。作为真善美的价值统一体,语文课在美育领域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体验美的过程,理想境界之美、艺术形象之美、文章结构之美、风格情调之美、语言形式之美等等。如何带领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美?首要的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自觉地站在评判者的高度对作品加以审视。在反复的吟诵美读中,让他们能从字的平面中揣摩体会内在的神妙,再现凸起于文字之上的美好形象。在比较辨析中能批文入境,循境入情,感受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特色。 《一张车票》的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画出认为用的好的词语,表达力强的句子,再说出文章最感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及原因。还可以让他们思考:如果去掉大量的心理刻画,表达效果怎样?为什么不直接交待母亲忏悔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学生自然也就感觉到本文的独特的魅力:人物上的细腻刻画,情节上的巧设悬念,内容上的以小见大,主体上的沉重深刻-------而这些,往往都是我们同学在写作上最难做到的。在美的欣赏之后,当然就会在自己笔下有美的创造,老师适时地安排想象作文《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要求一定要有细腻的心理刻画,这就促使学生把别人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搭建了让学生创造美的舞台。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就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重视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资源,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读书,读大书;好读书,读好书。” ,让语文教学妙趣横生,让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