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合作初探(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你有一个苹果,他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可得到的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获得两种思想-——这就是合作的好处。 如今的班级授课,几十个人济济一堂,听着同一个教师的讲授,读着同一本教材,学习着同一个课题,保持着同一个进度。其教学形式以灌输和告诉为主要特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而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提倡的是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教学。如何理解合作?怎样合作? 合作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艾利斯在其新著的《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他代表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因而强调所有动态因素的共同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展开短视、高效、低耗、愉快的教学活动。为贯彻这一理论,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作了些粗浅的尝试。 一、师生合作 共同达标 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是任凭老师主宰的三尺平台,是老师个人才华的大展现,老师是课堂上独一无二的权威,是表演的主角,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盲从。我们往往习惯于老师凌驾学生之上,不是唱催人入睡的独角戏,就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遏杀了学生的创新,特别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探究能力。其实真正展示自我的应该是学生,他们才是 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尽可能的为他们创设情境,提供张扬个性的舞台。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探究 是老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教学时,我试图在上课伊始就让同学们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由学生和老师一起群策群力,实施达标。 这一过程中先由学生自行达标,达不到的有老师指导,正如一棵苹果树下,低处的苹果学生自己摘,够不着的,老师扶一把,更高一些的需要师生一起合作,借助外力(譬如一架梯子)来解决。如教学文言文 《于园》时,我首先精心设计的导语是: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于园”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地方,那里有磊石之奇,曲径之幽,自然之趣,你们愿意去神游一番吗?同学们纷纷响应。在读课文之后,让大家说说 ,本课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经过讨论展示两个目标:一疏通文意,二说明的特点、 顺序、 方法。目标是大家订的,对于达标当然是跃跃欲试,十分积极。他们通过自读注释、讨论的方法解决了许多问题,还有个别解答不到位的难题,由我补充。接下来便是学生进行总结,老师出示达标测试题,经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拓展引申,搞迁移训练,实施高层目标的导达,让他们完成短文阅读《拙正园》。一节课中,教师、学生相辅相成,密切合作,充满民主平等积极主动的热烈气氛。 通过目标教学,每位同学充分认识并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他们尝试到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喜悦,特别是那些差生,在语文课上发言踊跃,重新树立了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那些优生更是不时大胆质疑,常有惊人之语。在课堂上,再没有老师的口若悬河,也没有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更像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学习。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也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二、生生合作 互相促进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们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在教学中,老师也往往忽略学生合作的能动性,也总是低估学生集体的力量。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学生之间分成若干互助小组。一般每组五到六人,优中差搭配。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课外的预习、复习中,让他们互帮互助,互相督促,结果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往往优于师生之间。在做反馈练习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起了他们创设成就的动机,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例如:在学习歌词欣赏《我的中国心》时,我先设计好教学模式,然后,把一节课 统统权力下放给学生,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听一听,讲一讲,看哪一组同学听的认真,讲的深刻,然后是读一读,议一议,看哪组同学读的最有感情,对老师列出的思考题解决的最多,最后是唱一唱,练一练,比唱歌,看哪一组的歌唱的好,然后,每人当堂练笔《我最喜欢的歌》,写好后,先在组内交流,再每组推荐一篇,在班上参与评比。事实证明,水石相搏荡起涟漪,集思广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学生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老师善于因其势而利导之,促进学生集体思维,全体学生一定会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与满足。 从宏观上讲,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其未来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需要。现在课堂里的准备和训练便是明天竞争、享用的资本。练就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合作的本事是他们参与社会竞争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保证。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就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单凭个人力量往往难以独立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这就需要个体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去,互相间的讨论、交流、切磋甚至争论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个体需要依靠合作,也可以享受合作,合作意识是学生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因此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把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 三、师师合作 扬长避短 传统教学虽然也时有教师集体备课的话动或形式,但并设有将之纳入教学的流程之中加以统合。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台不容二主。同台授课在教育界似乎还不多见。其实,就像说相声一样,逗哏、捧哏一唱一和,相得益彰。两个教师各自发挥自己优势,资源共享,同台献艺,又有何妨? .这是一种创新。.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笔者曾经和另一位年轻教师尝试上了一节多媒体课,我来主讲课程,她来操作电脑,放映并解说,我讲的声情并茂,她做的娴熟自如,同学们既新鲜又活跃,如回答正确的话,可得到两位老师的表扬。别提那节课多快乐了。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从内容上讲,可以“辐射”于多门学科,这种辐射性,为学科之间的迁移整合教育提供了契机。.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说:“语文学科尽管依然作为一独立学科设置,但作为语文教师不能自我封闭于本学科框架之内。各科教师需要确立‘学科群’的观念。软化学科界限,倡导合科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和合作,这样,最终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整合’”。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是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如《贝多芬》《长征》、《奇妙的克隆》《宇宙里有些什么》分别是语文与音乐、历史、生物、地理的融合,就凭语文教师的知识再丰富,口才再好,恐怕也难把科学知识传授到位。毕竟“术叶有专攻”。在上《长征》时,我先请同学们用听讲座形式由历史老师讲了长征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然后由我和他们诵读诗文,分析诗的内容、意境、特色,接着,由音乐老师教他们学唱《长征》歌曲,一节课下来,三位老师轮番登场,衔接得当,配合默契,课程生动活波,富有情趣,掀起一次又一次高潮,连我们自己也沉浸在科学、文学、艺术的优美氛围中,久久陶醉。 语文教学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必要性,就必须投学生所好,以学情制宜。我还认为:有的教师一上课就面面俱到地讲题的习惯说了一番话,也许你每次讲得都很好,很清楚,很全面,很透彻,但总是这样,学生难免不厌倦,如同吃饭,每顿饭都是大鱼大肉,不可说没有营养,但吃多了,吃久了,照样烦腻,那么,为什么不经常地换上另一道同样有营养价值的菜呢?为什么你觉得有营养价值就可以不考虑吃者的心理需求和胃口消化功能呢?不同专业、不同风格的老师联袂出场,不也是赏心悦目、营养均衡的一道大餐吗?而对于老师之间来讲,也是优势互补,现场学习竞争进步的难得机会。 二、语社合作,沟通课外 长期以来,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课程就是教科书,学习就是读书,对学生来说,上学就是读教科书。读书成了学生学习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即所谓“书本中心”。从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到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骨子里都是“书本”二字。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局限在狭窄的空间中,所获取的信息、可供学习的有效资源受到限制。实质上,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大,语文教学的资源就有多丰富。为何不打破“书本中心”这个千年老传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始从阳春白雪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广阔的现实之中,与社会实践亲密接触 语文学科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实施需要时空的延续。课内是主阵地,必须利用足,利用好,而课外还有许多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值得开采利用。曾经听过国际学校的一位老师讲《柳叶儿》,她别出心裁的请了四位老人作嘉宾,通过忆苦思甜的方式,和学生座谈,让生活在幸福时代中的同学们认识到艰苦岁月的酸甜苦辣,认识到树叶在那个时期的特殊意义。更可贵的是,老人们和同学们一道分析了课文,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老少合作,其乐融融。受她影响,我在教亲情散文〈〈散步〉〉时,先布置家长阅读文章,简单写一点感受,交给学生课上代为朗读 。身为父母,哪一个对那种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没有体会呢?他们写的情真意切,同学们也深受感染。在真切的亲情中感受亲情,应该是再好不过的教育。 由此,我领悟到,社会课堂是一个大课堂,育人资源十分丰富,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服务于社会,因此,重视社会课堂,充分挖掘社会课堂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视.当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时事资源,自然资源等,利用节假日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校外参观访问,开展学生小课题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去体验、去获取、去提高、去运用。..这无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的合作教学,就是一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积极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为目标的创新的教学设计。作为新课程时代的语文课堂,我想我们应该高扬合作大旗,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享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浸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闪烁着师生的智慧和创新,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