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初探(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云南个旧六中   

摘要: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师生都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弄清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有机地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学生学习就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 发 展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二十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新世纪之初,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进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让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得以顺利实施,教育部颁布了各科“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这一要求向语文老师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的任务。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师生都应该转变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再也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他应该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建立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有了这些认识,教师才能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打破单一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摈弃“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地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为学生来讲,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只有主动学习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被动的学习,仅仅成为知识的“容器”,会走路的“书架”。懂得了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尊重教师、配合和支持老师的教学,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既学到系统化的知识,又发展了自己的智力,何乐而不为?

其次,在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前,我们还有必要弄清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二是呈现学习资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三是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四是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控制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有效的发现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最主要的是来自接受学习。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在发现学习中,要应用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应用这些知识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理解。由此可见,并没有哪种学习方式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差,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呢?

一、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只有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感。刚走进中学大门的小学毕业生,对中学的一切颇感兴趣。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首先激发新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提出课本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插图或文章,然后有选择地针对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插图,设置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与此插图有关的文章好奇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朗诵,对该文章作者的成长过程作介绍,激发他们当作家的欲望;讲一些生活中由于缺乏语文知识所带来的麻烦引起的笑话,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初步得到建立,就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自主性学习的第二步应是“认知”。因为学生只有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才能做到有目的地“自主性学习”。针对刚进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我设计一张表格,从识字量、造句能力、阅读速度、写作能力、阅读作品的多少、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是否关注周围发生的人和事等方面,让学生认知自己已有的语文能力,我根据这些信息,将学生分为几类,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要求,制定出本学期的自我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进度、评价办法。这样做并不是语文教材的所有内容都要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可以着重一个方面或二、三个方面。实现自我学习计划,除学生课外按计划自己学习外,还可贯穿在老师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如:识字量少的学生,可担任查字典、注音、领读生字的任务,在抄写生字方面量比别人大;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可采用“结对子”好帮差的办法,让他们多参与写作活动,一旦有进步,双方都要进行表扬。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弥补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让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提高。

自主学习的第三步是“自我评价”,评价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通过测评及时肯定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不断积蓄学习的动力。

当然,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不只以上这种,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来确定,只要是从实际出发的自主学习方式都是好的。

二、变“注入式学习”为“探究学习”。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归宿,因而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第二过程性。探究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第三开放性。探究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怎样实施这种学习方式呢?如上《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时,我设置以下问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海在你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2]你们认识的海有哪些?[3]在世界最低海拔处,有一个海,你们知道是什么海吗?[4]你们想知道死海是什么样子,想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通过设置以上几个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先由学生在预习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补充,提出其他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或者互相讨论,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应放手让学生探讨,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待全部问题解决后,可让学生自评自结。最后,老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1]从书本或网络中,找1——2个怪异的海或者湖泊向同学介绍。[2]死海有着自己神奇的故事和传说,请找一个或者编一个跟海洋、湖泊或者河流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同学们听一听。[3]由死海的日渐干涸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拯救死海?

“探究学习”并不局限于整篇课文的学习,局部问题也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如:《曹刿论战》是一篇传统性的课文,历来的课文分析都认为鲁庄公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分析完整篇课文之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庄公真的是一个头脑简单,急躁冒进的君主吗?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看到了鲁庄公是一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谦虚好学的君主。这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另外,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应用于写作等方面,它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习不仅能让老师的教学得心应手,学生愉快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因此,教师应多多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组织自己的教学。

 三、变“个体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性的人与人的互动是一种重要动力,是推动学习过程的重要资源。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成为共同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从而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促成小组同伴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务尽其所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每学期可将学生分成男女生两大组,按自然排分成ABCD4个小组。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拟出若干问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大类,在男女生两大组、ABCD4个小组之间交叉进行;或者只在ABCD4个小组之间进行。当堂记分,每周、每月、每学期累积分数一次,让学生在“比”中进步。除此而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适当地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临时组成几个小组,互相开展竞赛。如何实施这种合作学习呢?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可先在男女生之间进行竞赛。在预习基础上,男女生先各自派一名代表通读课文,看谁读得最好;然后男女生两个大组进行朗读比赛。疏通课文句意时,由ABCD4个小组先根据课文注释和利用工具书,讨论疏通句意;讨论完毕后,在我的引导下,由四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以竞赛的方式来疏通全文句意,我及时订正错误之处。这种学习方式也可根据自然段的多少,把任务分到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参与竞争,在疏通句意时,如果有疏漏或错误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假如不行,就由老师裨补阙漏。竞赛完成,看哪个组得分最高。分析课文内容时,我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由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抢答。全文学习结束后,我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发现的老师未讲的问题,哪个组提出并解答就给哪个组加分,对敢于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在采用分组竞赛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时,要注意:[1]及时给每个小组记分,一下课就及时公布分数;[2]对少数不顾全大局只顾表现自己的学生,一方面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及时教育他们顾全大局,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止一种,它是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的。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首先,合作学习能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知与理解;最后,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反省。

结语: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对三种学习方式谈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并非是完全排斥的,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机械地割裂开来,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智力、挖掘自己的潜力;老师也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功到自然成。

2005年2月16日

主要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4月第1版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

3、云南教育》2003年增刊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