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中学 内容提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就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剧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的超文本格式来体现,它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在目前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永远的重点。课堂教学的完成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而完成的,要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保证恰当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置身于新课改背景之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得不常思考:今天究竟应怎样教,怎样学?明天又应该怎样教,怎样学?况且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而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加之周边环境信息相对闭塞,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所以课堂上,有时即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未必会领悟到文字背后的内涵。 而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技术因其可使学科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同举、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所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它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焕发了语文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在此,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探索,本文试就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谈点粗略的认识与看法。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多种方法,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由于时空原因,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孕育的真情,我请电教老师将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转成AVI格式,编成教学课件,进行课堂导入: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开过……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1976年1月8日9点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那肃穆悲壮的曲调,加上那慢速、低沉的语调,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课堂里立时充满肃穆的气氛。这就为本诗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并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借用信息技术,优化“讲解”情境,重视过程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作系统的讲解,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例如《松鼠》一文,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采用下面的几步:1.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展示活泼漂亮的松鼠图片。让学生获得美感,产生学习兴趣。2.在屏幕上逐次“画”出以下画面:松鼠的爪子→松鼠的身体→松鼠的眼睛→松鼠的尾巴。让学生自然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观察顺序和介绍重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用鼠标分别点击松鼠的爪子、身体、眼睛、尾巴,使各部分分别着色。让学生感受“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等比喻句的优美。4.再出示猫或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描绘介绍。4.播放《松鼠》视频文件,让同学们观察松鼠的生活习性等,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教学过程,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抛弃了繁琐的讲解,寓讲于“演”,寓讲于“思”,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松鼠的特征,又指导学生在说明事物时要准确的运用词语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有不同层次的体现。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编制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素材,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分组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例如,在《爱莲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结合,组成以不同内容为研究对象的活动小组,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如诗词组,负责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及其出处并背诵;录音组,负责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图片组,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资料组,负责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结构组,负责梳理全文结构;语言组,负责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莲的形象,等等。随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FrontPage网络制作软件将所搜集到的各种素材编辑制作成网络课件。 (五)综合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但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十分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学完《春》,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就可给出一幅幅图片,配上一首首优美的曲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美丽的景色,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醉人的风景;也可以让学生作图绘画、编曲欣赏。这样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韵律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等。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互动性。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主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电脑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创作的欲望,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思维,推动想象,激话了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艺术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这也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作文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根据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间接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课堂上缺的恰恰是形象,多媒体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形象,再现生活,激活学生内部言语,便于有效地转化为外部言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听潮》一课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把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汹涌而至,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页上浏览了钱塘江大潮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天下奇观”的理解,写出了“海潮的遐想”、“海潮与人生”、“大潮与礁石的对话”等许多富有新意的作文。 (六)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使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得到优化。在运用多媒体上作文修改与评讲课时,师生共同参与作文的评改全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状态,使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全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整合。如运用符号修改作文和习作后的点评作文,可充分利用书写胶膜片或自制交互式课件进行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有条件的学校更可充分发挥网络教室中电脑联网进行师生双向反馈以及生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大量的信息,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充分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打破了语文学习的课堂时空和教科书以及师与生的限制的限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附表: 表1 应用多媒体导入学生注意力情况统计 更集中 集中 一般 实验前 51% 45% 4% 实验后 - 51% 49% 表2 使用多媒体与板书对识记的情况统计比较 记忆强 一般 使用板书 79% 21% 使用媒体 83% 17% 表3 采用多媒体后学生的学习态度 积 极 一般 实验前 79.2% 20.8% 实验后 70% 30% 表4 学生对电教信息媒体的接受程度 录 像 投 影 录 音 多媒体 最感兴趣 44% 12% 26% 74% 感兴趣 56% 78% 62% 26% 不感兴趣 10% 12%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钟志贤 著 《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韦志成 著《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学情境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4.陈绪常 等 编著 《多媒体设计与运用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 5.谢幼如 等著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年 6.祝智庭 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