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预测思维”举隅(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福建省上杭一中 刘开松 预测,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主体运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对将来发生的事情的猜测。语文教学应积极引进预测思维,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一)阅读教学中的预测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过程中实际存在着两条视线——外部眼睛的视线和内部心灵的视线。低级水平的阅读是心灵的视线落后于眼睛的视线,一定要看到全部文字才知道阅读材料讲什么;而较高水平的阅读则是心灵的视线先于眼睛的视线,即只看一部分文字便开始预测全部文字会告诉读者什么。人们的切身体验也证明:阅读活动常处于不断的预测之中。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指出的那样:“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期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句话。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转引顾晓鸣《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有鉴于此,教师应在导入新课、总结课文和推荐读物时有意识地训练预测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急不可待地调动思维积极探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导入新课时的预测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在导入新课时煞费苦心,力求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唤起学生对新课的求知欲。这时,“预测思维”的介入可能大显神通,使你的授课耳目一新,独树一帜。如在讲授屈原的《涉江》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只在黑板上写出这样一幅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并加注这是长沙三闾大夫祠联。继而发问:“这幅对联歌咏的人物是谁?何以为证?”把学生引入预测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沉郁顿挫,有的大胆泼辣,有的小心翼翼。一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其间不乏有火眼金睛者。他们说这幅对联歌咏的人物就是本课的作者屈原。因为他的代表作之二就是《招魂》、《九歌》,而且在屈原的创作中常用“香草”“凤凰”等作比喻。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是屈原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正确的预测、严密的推论博得了老师的会心一笑。整节课也由此进入充满探究的浓厚氛围之中。 又如在上贾谊的《过秦论》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初二时我们曾读过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吗?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把轻财下士、门下供养贤士食客达三千人之多的孟尝君讥为‘恃鸡鸣狗盗之雄耳’,今天,我们来学习《过秦论》,看看作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的贾谊对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又有何评价。”学生一下子被带入对旧课文的回忆和对新课文内容的猜测之中,兴致陡增。 2.总结课文时的预测思维 有这样两种形式迥异、效果也截然不同的总结方式:一种是教师把上课所讲的庞杂内容删繁就简地概括一下;另一种是教师在扼要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分析中有意留下空白,使问题焦点化,将内容引向深入。前者的“总结”固然省事,但长此以往,学生深感单调、枯燥,思维容易定势,甚至走向呆滞,而后者却能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化、多向化,因而充满创造的乐趣。前者的“总结”可称之照本科式的总结;而后者则应归入预测式总结。明智的教师在总结课文时总是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将学生引入预测之中。 如在讲授《祝福》时,我有意对文中的一个次要人物——柳妈轻描淡写地分析了一下,接着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柳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学生中马上有人慷慨陈词:“她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因为是她将阴间的恐怖情形告诉了祥林嫂,这无疑把祥林嫂推入了另一个无形的苦海。”有的毫不示弱。“她是个和祥林嫂一样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因为她尽管年纪大了,腊月天却还要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有的别出心裁:“她是个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的女人。因为她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有的若有所悟:“她是个善良的劳动妇女。因为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是纯粹出于善意,毫无恶意,主观愿望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帮她跳出苦海。”学生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课堂高潮迭起,佳境丛生。待学生迫切希望教师出面“调停”时,我再作修正:“柳妈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与祥林嫂一样的被压迫的善良的劳动妇女。她主观上同情祥林嫂,但客观上又将祥林嫂推向了深渊,加剧了祥的死亡。同情祥的人,反而将其推向了深渊,这就是《祝福》悲剧深刻之所在。”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3.推荐读物时的预测思维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达到使学生熟练而灵活地掌握这一工具的目的,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舞台,教材这一手段去拓展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掌握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适时地、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光凭那些苦口婆心的劝说或是危言耸听的警告都可能使学生无动于衷,兴味索然。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教师应怎么办?聪明的教师会积极调动学生的预测思维,变被动为主动。 如在教完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后,可这样向学生推荐:“同学们,我们刚学完的《愚公移山》充满神话色彩,令人感叹嘘吁,它出自哪一部集子?(生答:《列子》)然而,我要问,你们听说过外国文学中也有许多趣味盎然的故事吗?你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吗?听说过‘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吗?听说过‘辛伯达航海冒险的故事’吗?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它是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故事集。同学们课后不妨一读。”学生在听了教师的一番推荐之后,必然在头脑中浮想联翩,进而跃跃欲试,一睹为快。 再如,在授完《鸿门宴》一课后,可如是向学生推荐:“在充满阴谋和杀机的鸿门宴前,宴中及宴后,张良这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可谓举足轻重,他是这个宴会的总导演,此人一生壮怀激烈、波澜起伏。然而,有人却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这个字时至今日还常常挂在人的嘴边。它固然有十分可取的一面,但又不能奉之为金科玉律。这个字就是——”学生在不断预测,思维的火花在不断迸射,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待学生争论一番后,我再不紧不慢地讲道:“要知道一字定终身这个字,请同学课后翻阅《古文观止》,看看苏轼的《留侯论》。”学生们还沉浸在苦苦探求之中,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通过看书弄它个水落石出,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写作教学中的预测思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写文章也是如此。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多向性,消除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弊病,使学生作文呈现百花竞放,各领风骚的态势,就应在作文指导与训练中注重预测思维。 预测思维的注入对写作指导大有裨益:它可以突破固有的观念模式,标新立异,别具匠心,一反老生常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课文《项链》,原文以“项链”为线索,围绕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展开情节,揭示中心。教完此课可给学生出示这样一系列作文训练题:假如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不久就得知那所谓的钻石项链是赝品,情形又会如何?请据此续写下文。假如当初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竭尽全力仍无法挣足购买一挂钻石项链的钱,结局又该怎样?当玛蒂尔德终于用十年的辛酸作为代价将一串钻石项链归还给佛莱思节夫人却又意外得知那丢失的项链竟是赝品后,她有何所思所想所为?等等。这些题目耐人寻味。学生作文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应加以肯定。 再如,在教完《孔乙己》后,可向学生布置这样一道极富预测性的作文题:孔乙己先前那须臾不离的煌煌长衫后来竟然不见了,换成了一件不起眼的“破夹袄”,试问:孔乙己赖以摆阔的长衫哪去了呢?请根据你对语文的理解写一篇阐述式议论文。学生定会旁征博引、见仁见智。如此经常训练,学生思维必然向多元化、求异化发展,学生作文也必然超凡脱俗、独辟蹊径。 由此看来,预测思维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确实帮助极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将预测思维引入课堂。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无论阅读还是作文:①预测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训练目的;②问题要有连带性,一个问题要能串起相关内容,引入遐想;③问题要有刺激性,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与作文的兴趣。 作者邮箱: lks9552748@fjshyz.net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