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从何处来?——“新课标”实施之后的思考(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湖州四中 沈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样一种课程目标的指引下,许多语文教师刻意求“新”,为了突出课堂的人文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培养,增大了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于是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放图片,一会儿播放影片,花花哨哨,热热闹闹。散文课上得像音乐欣赏课;小说课上得像影视鉴赏课,落实到情感的培养时又显现出思想品德课的样子。 比如:笔者曾观摩一次省级优质课比赛,有四位教师执教《斑羚飞渡》,其中有三位都运用动画影片,播放“飞渡”的整个过程,画面制作、背景音乐非常优美,可谓是“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然而,教师却让学生只围绕着这个动画展开讨论“斑羚具有怎样的精神?”,这种做法忽视了对文章字词、语句的品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实,理解不透,又何谈情感培养呢? 与以往的课堂相比,现在的语文课堂确实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是一座“空中楼阁”,学生的情感并不是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丰富的多媒体播放中被撩拨起来的,这种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呈现给学生更多的是视觉的冲撞,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可见这些做法把情感培养和文本学习脱离开来,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造成“语言的缺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躯壳。 我想语文课,应该立足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建立起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培养。 钱梦龙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的经验,概括地说,主要凭借对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不管有多少人给它多少概念和定义,都脱不开“语言”这一性质;也不管课程目标进行怎样的改变,都不可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这一目标。 汉语——我们民族语——具有其他语种所没有的特性。记得大学时“中语教”老师跟我们讲汉语特性时满含深情地说“汉语,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汉字,是极具感性的文字。”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带领学生去领略民族语言文字的伟大魅力。“虎”,一看便能感受老虎的威风凛凛;“铿锵”,一读便能领略语音的底气和力度。这便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我们的课堂有什么理由远离了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呢?语文教育是民族语教育,那么就必须遵循我们汉民族语言的规律,通过文字、言语的品味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 一些专家对优秀教师创造的各种阅读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都很注意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来分析言语主体的思想感情,进而教学生整体把握言语主体的价值观和言语风格。在阅读文本,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只有深入文本的语言中,才能体验更深,感悟更多。那些试图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来培养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价值观的做法,无疑偏离了文本阅读的一般规律。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语文课堂就不成为语文课堂,极可能演变为思想品德课、音乐欣赏课、美术课,不伦不类,迷失语文的“自我”。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维的外衣,是思想精神的外壳。“意义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从语言形式中去研究内容”,也就是说文本的感情深深蕴藏于文章的语言文字之中,教师的作用正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实现情感培养。“人文教育是贯穿在认知教学中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活动的教学环节,它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在阅读体悟中完成,做到认知与情意统一.”在这过程中,教师是桥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载体,学生是情感的受体。脱离了情感的载体,受体所形成的情感必然是虚空的。而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搭建的不是一座通往语言文字这一情感载体的桥梁,那么语文的特性也就丧失了。 那么,教师如何做好桥梁的作用,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呢?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通俗地解释,这正如一个美食家,在不断“品尝”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味,他能迅速感觉出一道佳肴的美味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敏锐的感觉,在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能迅速的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在不断的品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就本文开头提到的《班羚飞渡》一课为例,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并进行反复的品读,只有学生对文中语言的反复品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斑羚们那种牺牲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情感培养真正落实在课堂学习中。再如,有许多教师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对“英子长大了”还没有一个较深的感受就播放了一段《城南旧事》的片段,以此来撩拨学生的情感,确实以影视作品的独特性,能够达到情感体验的效果,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感受却是残缺的,对语言的感受是空白的。为什么不让学生品读文中满含感情的语句去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呢? 情从何处来?语言不是无情物,字字珠玑皆传情。 作者邮箱: sizhong151@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