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李雄军 曾经,新课标理念扑面而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带来强烈的冲击,带来欣喜的期盼,高唱赞歌者有之,奉若神明者有之。是的,对于一颗尚未准备好的脑袋,一颗没有自己的思考的脑袋,除了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似乎也找不到第二条好走的路。曾经,我就是这样一名教师。 几年的实践运行下来,新课标的真正落实遇到了一些困难,理论站得高实际运作难的缺陷浮出水面,彷徨者有之,困惑者有之,锐意改革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也有之。将新课标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脑髓”,我坚信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应当自由灵动、诗意盎然,语文课堂应当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次次灵魂的飞跃,并藉此让学生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为此,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一、交流对话的课堂 案例:第二十课《牛郎织女》教学片段(苏教版第十二册,下同) 师:奇怪了,这织女遇到牛郎,决定留在人间,别的仙女们为什么要“佩服她的勇气”呢?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吗? 生:织女是个仙女,又是众仙女中最心灵手巧的一个,深得王母娘娘的宠爱;而牛郎却只是个没爹没娘的穷小子,除了一头老牛,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织女决定嫁给他,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 师:原来二人地位悬殊太大,门不当户不对呀。 生:织女私自下凡,已经触犯了天条,现在又未经王母娘娘许可,与牛郎结为夫妻,叫王母娘娘知道了一定饶不了她,这不需要无穷的勇气吗? 师:是啊,古代社会可不兴咱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这织女竟然明知故犯,无视王母娘娘的尊严,真是勇气可嘉。 生:织女在天庭虽然少了点自由,可是享尽荣华富贵,吃得好穿得好,嫁给牛郎可就要跟着他吃苦受累了,可她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真是令人敬佩! 师: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织女毅然抛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来到人间与牛郎同患难共甘苦,这种勇气与精神就是今天的许多人也未必具备,的确是令人钦佩不已啊! 新课标提倡对话与交流,但一些教师误以为老师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泛泛而谈就是所谓的对话,以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那一点浮于表面的粗浅认识就是所谓的交流,于是乎课堂上你来我往热热闹闹,于是乎学生争先恐后喋喋不休且自鸣得意,于是乎“不错”“真好”“你真棒”就是教师百试不爽的法宝,于是乎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地未曾有任何长进! 真正的对话与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真诚严肃的思考,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允许有沉默,有冷场,那是学生在进行紧张的思索,欢迎有争鸣,有分歧,那是思维的火花在迷人地绽放。当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教师应适时引导,带着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当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教师应开诚布公,坦诚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当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由学生抛出,教师应敏捷判断,做出抉择——值得探讨的要大讲特讲,抓住不放,无甚意义的就轻轻带过,迅速回到主题。惟其如此,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有效的对话,这样的交流才是师生都能获得收益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有价值的课堂。 二、自然生成的课堂 第十三课《早》教学手记片段: 《孩子,请跟我一起飞》 今天学习第十三课《早》。这是吴伯萧写的一篇游记,围绕自己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出人要事事早,时时早,做“东风第一枝”。 早读课已经让学生听了课文朗读录音,并让他们自己也读了一遍课文。 上午第一节课上,我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初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有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明白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还有的回忆起以前学过的《三味书屋》一文。 我又问:“那么你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提问: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天哪,真想不到他们在五年级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竟然还会有这样的疑问!) 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无知,有这样的问题很正常) 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这个不错,是全文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早”为课题?(与上一个大同小异,比较好理解) 三味书屋今天还保存得好吗?为什么它能保存得那么好?(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若干年前的普通书塾今天还能让这么多人津津乐道) 面对学生抛出的这些问题,我理出了今天课上的主要任务——介绍鲁迅。只有让孩子们先初步了解鲁迅其人,获得对他的一些最起码的肤浅的认识,才有可能理解课文中作者提到鲁迅所流露的敬意,以及这一个“早”字蕴含的真正的深意。 以往上一节语文课,尤其是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备课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因为认真,备的都是详案,环环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无缝;因为担心课上不知道自己应当说些什么,连学生的回答、回答之后老师的评语都一字一句写下——却没有考虑过,学生一定会这样回答吗?于是当“剧本”完成,表演开始,便十分吃力(还要貌似轻松)地、想方设法(还要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往自己事先设好的“毂”中赶去,步步为营,着着紧逼,手中的那根线越收越紧,紧到不但让学生喘不过气来,教师自己也呼吸困难、辗转无策。 一连几次的失败,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如饥似渴的学习,让我渐渐懂得课堂上无需预设的精彩,开始追求“不可复制的高峰体验”。 走进课堂,教师心中应当有最起码的预设,粗浅的,大概的,有一个轮廓即可,无须精致细密,因为课堂本来就是自然生成的产物,不是你想它怎样它就会怎样。当一场对话即将展开,当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将开始,风景就是我们所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待和预料的,也许会翻山越岭,也许会跋山涉水,也许有小桥流水,也许是大漠荒烟,有多大的力量,我们就能够走得多远,有多会欣赏的眼睛,我们就能够领略到多美的风光——而这一切,我都无法预设,我只能和学生一起,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去。 三、 诗意流淌的课堂 案例:第十七课《碧螺春》教学片段 听课文第四自然段录音朗读 师:多美的文字!多美的朗读!我深深地陶醉了,你们呢? 生:我们也是。 师: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不但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听到美妙的声音。你们呢?自己好好读读这段话,结合欣赏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你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 生读后交流: 生1:我看到“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柔和的微风吹拂着茶树,嫩绿的枝头轻轻摇晃,熹微的晨光映照着茶树,晶莹的露珠闪闪发光,鸟儿鸣唱,蝴蝶飞舞,小河流淌,花儿点头,湖山的清晨真美啊! 师:你的语言清新如诗,为我们勾勒出了美丽的茶园清晨图。 生2:我听到嘹亮的鸡叫,叫醒了勤劳的采茶姑娘,似乎在说:“起床啦!姑娘们!”我闻到了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的茶叶香,让人心情一振,情不自禁地大口深呼吸几口这清新的空气;我听到了采茶姑娘们银铃般的欢笑声,今年的茶叶又丰收了,她们怎能不由衷地喜悦高兴呢? 师:不用眼睛看,就凭鼻子闻、耳朵听,茶园的景色也是那么怡人,你的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谢谢你! 生3:我看到了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她们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一边干活一边随口聊上几句,不知谁的话特别好笑,银铃般的笑声立刻传遍了茶园。太阳越升越高,她们的茶篓里茶叶越装越满,脸儿晒得红扑扑的,额上、鼻尖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她们轻轻拭去汗水,满载而归,稍微休息之后,还有另一番忙碌在等着她们呢…… 师:你丰富的想象力真叫人惊叹,细腻传神的描述与本文作者不相上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的眼睛看到的、你们的耳朵听到的,要比老师一个人想象出来的丰富得多、精彩得多!能把这段话读好吗?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一幅幅茶园美景展示在我们眼前吗?自己练练吧!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堂应当是什么样的?我一直记得袁卫星老师的一段关于语文的精彩描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曼妙优美,不能在耳濡目染十数年的熏陶中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那我们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真是罪莫大焉!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些教师说不会上语文课了,不知道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了,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和迷茫。这一年来的学习和实践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教师自身对语文的热爱去感染学生,以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良好的读写能力去熏陶学生,以语文本身独有的巨大魅力去征服学生——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应该追求的目标! 语文应当是诗意的,是优美的,是含情脉脉的,是意味深长的,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含蓄隽永的小品,耐人寻味的故事,都是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一头扎进的知识之海。在其中徜徉,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想,让学生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会思想,让语文之美静静在每个孩子心头流淌——这就是我追求的理想课堂。 四、 情理交融的课堂 案例:第二十四课《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 师:读课文第二段(4、5、6三节),有什么句子打动了你?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 生认真读文,思考,交流(部分内容略,部分语言由教师帮助补充完成): 生1:打动了我的句子是“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住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我读懂了这里两个“抽搐”的不同意思……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皮埃尔只有忍痛放弃抢救妻子的生命,在妻子垂危之际,他心如刀绞,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妻子离死神越来越近。 师:通过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体会到了你的感情。妻子是皮埃尔深爱的人,可是危急关头,义不容辞,他只能选择舍己救人,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生2:“其实,他完全可以打这样一条灯语:请救救我们!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皮埃尔此时此刻的举动让我想起了《船长》一课里的哈尔威船长。在完全可以让自己脱险的情况下,他们都选择了保全别人的生命,放弃自己的安全,他们都是伟大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 师:注意这儿的两个词“其实”与“可是”,平淡的转折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敬仰与感慨。生与死,在一念之间,成就伟大与不朽,也在这一念之间啊。 生3:“突然,他看到有一些彩色的光点从游船上升起,迅速向他飞来。”这句话让我感到那艘豪华游轮上的船长也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定猜想到了那个给他们通风报信的人此刻正身处险境,随时可能被海啸吞噬性命,他不能只顾自己脱离危险,也应该把恩人救出来,所以他们才会派出直升机。 师:分析得合情合理,你真会读书,这一点连老师也没有想到。 生4:“皮埃尔奋力抱起克勒松,在机组人员的帮助下,攀上了机舱。”其实这个时候克勒松已经死去,可皮埃尔没有把她抛下不管,用尽力气带着她离开了这个危险的地带,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皮埃尔是多么爱他的妻子。由这里的爱,更能体现出皮埃尔舍己救人的难能可贵,他当初做出抉择时的矛盾和痛苦。 师:是的,爱得越深,在生死离别之际,就会痛得越深。正因为在无数个这样的紧要关头,皮埃尔们做出了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毅然抉择,他们才会成为英雄,他们才会为人们铭记,他们才会打动我们的心,令我们深深敬佩。 练读课文略 也许因为我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教学中我更偏爱《印度洋上生死夜》《真情的回报》《孔子游春》这样人物性格鲜明、情感真挚动人的课文。很难设想,一篇连教师自己都不喜爱的文章,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认真地把它读好。既然课本中类似课文不多,我就从课外去补充—— 阅读课上,我们读《遗忘是可爱的小偷》,感受伟大的母爱,读《风雨中的菊花》,被小男孩对母亲的爱深深感动;我们读《天堂里没有爱滋病》,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读《永远在一起》,惊奇地发现动物之间的爱情可能比某些人类更加坚贞不渝;我们读《伟大的日子》,联系课文《海伦?凯勒》进一步认识莎莉文老师非同寻常的意义,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在无比的愤慨与羞愧中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陋习…… 晚自习,早读课,自修课,我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向学生推荐我认为好的文章:梁晓声的《温馨》,莫泊桑的《在乡下》,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袁卫星老师的《做一片生命的叶子》,也读我利用休息时间写下的教学随笔,那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还给学生讲“2003中国最沉重的帖子”,讲网络的神奇、世界的广阔,讲交到良师诤友的欣喜,得到关心帮助的感激;与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人生的真谛,交流读书的快乐和成长的烦恼、直面社会的困惑;和学生共度妈妈不在身边的母亲节,深情地唱起《烛光里的妈妈》,动情地吟诵一首首献给母亲的诗,在震撼心灵的感动和无法遏止的思念里潸然泪下、濡湿衣襟…… 语文原本就是无处不在,我们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引,去领略更丰厚醇美的“大语文”。在情理交融的世界里,我们经历生命的一次次感动,接受灵魂的一次次洗礼,学会感恩,学会领悟爱和回报爱,如果学生因此能够努力做一个知书、通情、达理的人,做一个文明、正直、善良的人,这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了。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层次,才能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宽松民主、充满生机与活力、诗意与情感的课堂。我将以此为目标,不懈努力与追求。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