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重利轻别离”之别解(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 曹洪新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一段中写道: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对“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句,传统观点认为:商人重利轻情,抛却妻子,借买茶之机逍遥在外,长久不归两月有余,致使妻子只身漂流江湖之上,孤独企盼。此种理解自有其道理,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薄情寡义的商人,从整首诗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有些游离了。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深入剖析这句话背后的意蕴,则更能表现琵琶女命运之悲,更能深化本诗主旨。

从诗歌的写作背景看,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一片混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社会状况并没有根本好转,随之而来的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便唐陷于更加混乱的境地。作者面对时局,挺身而出要求缉捕凶手,却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的。

从琵琶女的命运来看,年青时的色艺俱佳,名噪当时,门庭若市,然而年长色衰,门前冷落的状况,则是做为一名歌妓在历朝历代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是由她们本身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所决定了的。所以如果把本诗的主旨定位于此,缺乏思想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她心中在期盼丈夫回来,虽然已离家两月,但心中仍存一种希望——丈夫终究会回来的。但她是否想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那个生灵涂炭的岁月,一个商人离家千里转运茶资,难免不受战乱的影响呢?也许他在奔赴浮梁的途中死于战火,也许他在归家途中遭遇不测,也许他被兵家劫持,也许……总之,他的生命早已结束。如此,琵琶女的期盼岂不成了“一场空”,她心中的憧憬岂不成了“一场梦”,她的等待没有尽头,她的期盼没有答案。

这正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一样:她的心上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然而对于琵琶女而言,“也许明天回来”只能是她的美好心愿了,“永远都不会回来”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可悲的是她对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却全然不知,仍是满怀憧憬的在等待,等待------而造成这个惨痛事实的根源,不就是那个时代吗!像琵琶女这样独首空房的,造成家庭妻离子散的、流离失所的不是还有许许多多吗,这样本诗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更全面更深入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黑暗。

琵琶女面对这样一个没有结局的无尽期的等待则更显出其命运的悲凄了,弟走从军,生死未卜,阿姨也已撒手人寰,连最后的亲人——丈夫也离他而去,而自己却全然不知——她与空船为伴的生活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

从作者的创作原则看,白居易所提倡的“新乐府”运动,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写文要关注现实关注时事。这样理解,就使得琵琶女的命运与当时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战乱,弟走从军,因为战乱,阿姨身死,因为战乱,门前冷落(战乱造成人人居家保命),因为战乱,丈夫生死未卜……一切都源于战乱

,而作者的被贬,不也正是由于朝廷腐败,社会动乱,宰相被杀吗。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张,作者借此诗此事表现下层百姓与朝廷官员,一野一朝同样的沦落命运,全面而又含蓄的反映了那个动乱的时代。

作者邮箱: chx-7301@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