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中一处注解的质疑(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李雪辉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针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和人们以讹传讹的现象,提出求学的人对学问必须要“深思慎取”。本着这种精神,在教学《游褒禅山记》时,发现教材中一处注解似有不妥。文中有句话:“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人教版中职教材第三册将其中的“卒”解释为“终于”。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却将其解释为“死”。这令笔者颇为困惑。同一词语,为何教材的解释会前后不一呢?

带着疑问,笔者查找了相关的工具书,发现“卒”的用法非常灵活,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作“步兵”解。左传隐公元年:“具卒乘。”

2、作“终于”解。战国策赵策三:“卒为天下笑。”

3、作“死”解,上古特指诸侯大夫的死。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4、通“猝”,匆忙急遽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5、作“最后”解。如“卒章显志”。

6、作“完成”解。如“卒业”。

这样看来,“卒”字即有“终于”之意,又有“死”之意。究竟原句中做何解释更恰当呢?笔者以为只有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不能盲目下结论。

将“卒”字解释为“终于”并非无根无源,实乃针对上半句中的“始”字作出的结论。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解释到:“始”作“最初,开始,起头”讲时,跟“终”字相对。这样看来将“卒”解释为“终于”应是合理的。然而,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终于”一词时,具体解释为:(1)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2)毕竟,终究。当我们把这两种解释还原到原文中时,显然是不妥的。结合具体的语境,笔者以外将“卒”字解释为“死”更恰当,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写文到此,不得不更加佩服古人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在警醒自己,不要以教材、教参为金科玉律,一定要本着“深思慎取”的态度做学问,做事业。更重要的在于,引起相关出版社的注意,编写教材时,一定要“深思慎取”。

作者邮箱: lxh2342@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