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困惑 迎接挑战――对新课程教学中碰到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陈耀武 冯柳平

目前,语文新课程已于2004年9月在台州市全面展开。从几个月的实验情况来看,学生和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非常欢迎。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的语文课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幸,也是千千万万的学生之福。经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令人欣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们正在以满腔的热忱和加倍的努力进行着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当然,课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新课改中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难一时间就完全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特别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广大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下面先谈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1)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还给学生什么?刚开始接触新课程时,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感到很新鲜。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知道了“还”应该从“时间、空间、提问权、评价权”等四个方面着手。可对“还”的方式如何、“度”如何把握缺乏感觉,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种共识。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组合。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着小组合作,分为几个小组活动才有效?怎样搭配人员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一种形式,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呢?怎样使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使他们都能成为小组的主人呢?

(3)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全体学生。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课堂上总有一些“看客”存在,怎么办?

(4)怎样使学生的动口和动手结合。实施新课程一段时间后,实验教师发现学生的动口能力提高了不少,但动手能力下降了。让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谈起来头头是道,可让他们写出来,首先是字不美观,其次错别字多,再次语言不太通顺。这种口手不协调的情况,很令实验教师困惑。

针对以上几点困惑,我们将其明确提出,让教师在课改中探索、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研组多次召开新课程研讨,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发表意见。通过多次的理论学习和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再求教专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对上述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途径。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满堂灌不是新课程课堂,新课程的课堂要求师生、生生互动,要达到这种互动,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而不能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同时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深长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者,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分给进行知识点的讲座,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深长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把课堂还给学生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科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教师非这样做不可,这就得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一部分,哪怕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教学的时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感觉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有了更浓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把大部分时间都还给了学生,由过去的包办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的效率提高了。

(2)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几人小组合理有效呢?小组组成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适时调整分组。比如,活动时间短,小组规模就可以小一些;时间长,小组规模则可以大一些;学习任务重,困难比较大,小组规模则可以大一些。在一般的教学中,我们认为4人组最适合学生。学习小组的成员组成是按同质分组还是按异质分组应是教师着重考虑的。一般来说,小组的成员组成最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小组成员在知识基础、认知技能、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具有差异性。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应大体均衡。组内异质可以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学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可为各小组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外部条件。4人组一是便于分组,按照学生的座次就可以很好地划分,前面的一排回头就可以,节省了小组聚合的时间;二是便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4人小组的组合上,有一名学习较好的同学当负责人,每次的讨论负责人做好牵头作用,各成员广泛交流意见,每次的问题都是组内成员在汇集本组的意见后轮流作代表发言。当然这座位的安排还需要班主任教师的通力协助。

(3)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首先是给他们平等的机会。班级授课制是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极大地节省了教育资源并充分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但是,我们也感到,它对于因材施教,对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局限和不利。班级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教师注意到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课堂上仍总有一些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够积极,在扮演着“看客”的角色。说起来,这也是正常现象。差别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拿课堂读书来说,教师往往叫读得好的学生来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实行轮读,每个学生都读一段,使每个人都得到读书的锻炼。另外注意提问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权利。每个学生也就得到了关注。

(4)为了使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我校教师要求学生口手并重,即要求学生在动口的同时动动手,把说的内容整理成文字,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语写写,在读书中,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摘抄。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口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印发了书法专用纸,每天让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练字,还专门开办了书法兴趣小组,定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培训,并有组织的举行了写字比赛;针对农村初一学生纯真、朴实及农村生活丰富的特点,教师组织了学生写随笔,记下了当天的所感、所想、所见,并定期进行交流,这样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

对于上述问题的再认识,其意义不只是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难点,而且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到:改革不能等别人牵着走,也不能一碰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问题就摇头,而是要通过共同努力、实践探索、理性思考、反复改进来实现,改革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从而增强了改革的信心和自觉性,这是我市新课程改革能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

主要参考书籍

1.李福灼 陈玉秋主编:《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杨小微 李家成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戴余金主编:《新课标初中语文发展性学习》,宁波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4.刘墨 欧阳芬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作者邮箱: chywnn@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