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激活学生心灵(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广州市番禺区鱼窝头镇第二中学 刘立勤

关键词: 优化 激活思维 提高 创新

内容提要:针对语文教学死板沉闷的局面,提出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激活学生心灵,提高学习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希腊的国土上,有一个凶狠的强盗,他抓走一批又一批无辜的平民,强迫他们住进自己开设的旅馆里。旅馆设有统一尺寸的铁床,矮小的人躺上去,空荡荡的,他就拼命把人拉长;高大的人睡上去,双脚露在了外面,他就残忍地把人的脚砍掉。这个希腊强盗妄图把所有的人都纳入到他规定的统一尺寸里。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生疑:竟有这样的事吗?其实这样的事不但有,而且有其普遍性。就教育而言,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方法就有这样的弊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多用注入式,少用甚至不用启发式;在师生活动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满堂灌,灌输的知识答案只能有一个,美其名曰“标准答案”。长期的教育后果便是: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左喊左转,右喊右转,不喊就不转,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心灵变得死一般的沉寂,全无年轻人应有的朝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的。

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努力探索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知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有一个分层教学:即培养学生“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从而锻炼其“自学”的能力。总的来说,这些方法就是:优化课堂教学, 激活学生心灵。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他对所学的课程 “热爱”了,或者是认为需要了,那么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较好的成绩。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科目没有兴趣,他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这一门功课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视“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这一特点,应该带领学生努力寻找美。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兴趣可从四个方面入手:①导入诱趣。即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或趣味活动来导入课堂教学。如《口技》一文,我先模拟自然界的声音,然后叫学生自己模仿,这样,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高了,在此基础上导入口技人的高超技艺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了。②设疑激趣。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当然,“疑”要设计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如学习《七根火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如果不用原标题,可以换用别的什么题目,为什么要换用自己选取的题目?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课堂教学气氛就活跃了。③活动调趣。活动形式很多,有说、议、诵、辩、唱等等。如讲《变色龙》时,叫一个平时成绩不很好但富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来表演警官奥楚蔑洛夫,再加上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从表演朗读中了解奥楚蔑洛夫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反应。④竞赛促趣。每个学期,我都要在班上举行一个诗歌背诵大赛,每组派出两名代表,另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包括必背、抽背、抢背再加上一些语文常识的问题,组员获胜可加德育分,代表获胜有奖品,这样,学生背诵的热情就空前高涨,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自然激发出来了。

2、采用直观法,培养学生思维。我在教《宋定伯捉鬼》、《曹刿论战》等课文时,自己设计一些紧扣课文内容的投影片,叫学生根据投影的图画复述课文,有了图画的配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学习效果也就自然好了。在讲述《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用了两张投影片:一张是全文情节过程,主要围绕菲利浦夫妇一家人对于勒态度的不断变化来展开;另一张设计成古代铜钱式样,如右图:

通过这一投影,菲利浦夫妇一家人对于勒态度变化的深刻原因就揭示出来,全文的主旨也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对于全文的情节把握就会非常容易,并且学习积极性肯定也就高了,课堂始终轻松愉快。

3、根据学生注意力变化组织课堂活动。一堂课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下降。要提高积极性,也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去适应学生的心理,稳定和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方面,主要是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到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以采用目光、手势、提问、声音的变化等方法提醒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当今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改变那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只看到分数的高低,还要看其思维能力如何。有的学生考起死知识,做的答案简直就是“标准答案”,但一碰到要思考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我在上课过程中,极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指出一定的思维方法:

1、根据具体语境思维。在语文学习中,一些词语的解释及句子理解和一些语法知识,如果不放到具体语境中思考,往往就会出现误解甚至闹出一些笑话。如“行动”在一般定义下为动词,但在“这次行动很有意义”中,它就变成了名词。“狡猾”一词本为贬义词,但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一句中却是贬为褒用。有些句子也一样,在甲文中用得很好,但是在乙文中可能就变得不知所云。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一定要经过认真思考才做出决定。

2、“近距离”思考。意思是说在思考过程中,尽量把离我们远的东西拉到身边的生活中来思考,给学生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就会避免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果的尴尬。我在上镇公开课《曹刿论战》时就用了这一方法:我想用一个“以逸待劳”来说明齐师远道而来,而鲁军却在原处等待的情况,但如果让学生直接回答出这一成语估计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说了一个笑话:说有个人想跟我打架,他背了一把80斤的大刀从十里外跑到我这里与我决斗。我说他来了之后,我根本就不需要与他搏斗,只要用手指轻轻一点,他就会倒下,讲的时候配合动作,当学生笑得前俯后仰时,我顺势指出:“他远道而来是‘劳’,我在此不动是‘不劳’即‘逸’,我用我的‘逸’来等待他的‘劳’,这个成语就是……?” “以逸待劳”,学生马上就得出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用这个方法思考,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范讲中举》时,我说范进为什么发疯,有的学生只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说出“封建科举制度”这些大道理的原因,而不能说出直接原因。于是我拿起一支粉笔,对一个学生说:“如果我现在给你一支粉笔,你会不会非常的高兴、兴奋?”他说不会,我接着又说:“如果这样,你的爷爷在你很小的时候就跟你说粉笔是一种如何美妙的东西,而你又从没有见过,这时候我给你一支粉笔会怎样?”通过这个思考,学生马上找到直接原因:梦寐以求的东西一旦降临的欣喜若狂的心态。“近距离”思考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使用的方法,因为时间不长,还不能成为理论,但从实践来看,效果确实是不错的。

3、注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往往不能举一反三,联想不广。这样就会局限思维,难以锻炼应变能力。联想不广,势必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很难写出情感动人的文章,语言也会枯燥无味,达不到行文流水的境界。有一次我在作文教学中,就引用了一个故事,使之明白发散思维的重要性,我在黑板上写上“2+3=?”请一个最差的学生回答,他说等于5,别的同学也都认可,但我却说,2+3可以等于一千,一万,甚至更多。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突出地画出两个人,又在后面画了三个大小不一的人,后面又黑点表示,我说在这幅图中,2加3还等于5吗?学生都说不会,有的说千军万马,有的说人山人海,这样就拓宽了学生思维。

思维是验证一个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不注意锻炼学生思维,是很难激活学生心灵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要在上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课复一课,年复一年地单调重复“作者与时代背景——生字词——分析课文段落——概括课文中心与写作特点”这种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心得,不必拘泥于课本的说教。我一贯提倡读书不能一味点头,而要经常摇头,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尽量讲些个人心得,引导学生去创新。在讲《杨修之死》时,我提出问题:杨修到底该不杀?本来参考书上是褒杨贬曹的,但经过我的提示后就有学生认为杨修“扰乱军心”这一条确实足以致死,不值得同情,我当即赞同他的说法。经长期训练后,在讨论别的问题时都有一些学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毕竟,老师的教是为不教,学生的学也是为了自学,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难忘的,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时,应着重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分辨力。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冰融化后变成水”的单纯思维而是“变成春天”这样有创造力的多项思维。

总而言之,在平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把语文课堂变大变宽、变生动、变丰富、变新鲜,努力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心灵,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让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资料: 《大教育学》(张人杰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与学》等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