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区分“真假歧义句”(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李玉山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做到简明。简即简炼,明即明确。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主要指书面语言)中,由于种种原因,句子的歧义现象时有发生。“考试说明”把 “表意不明”列入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而“歧义”则是造成“表意不明”的主要原因。 先看下面的例子: ① 孩子们都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②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③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④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起色。 这几个句子都是典型的歧义句。例①由于主语的不恰当省略造成二、三分句有不同的理解,到底是孩子还是李大爷“有说有笑”“十分高兴”?例②“大家”到底对谁感到气愤,很难确定。因为这个“大家”既可指正直的人们,也可指“护林员”一伙。例③由于“和”作连词和作介词时,句子的意思有差别而造成歧义。例④中的“几个”既能限制“学校”,也能限制“领导”,但两种理解所涉及到的对象的范围却大不相同。 据此可知,造成句子歧义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地省略“导致”有些内容归属上的“摇摆不定”,词语自身意义上多样性而构成句子的某些词语可以有不同的“切分”与“组合”。但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歧义,除了掌握歧义句的这些基本特点外,还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练习上下语境,看是否会让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万不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把那些“假歧义句”也统统划到“真歧义”的名下。 所谓“假歧义”指的是有的句子从“理论”上确实具备了歧义句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语言主要是用来交际和表情达意的,既然不会让读者或听者产生“二心”,当然就不能视为“真歧义”。 下面两个句子就是“假歧义句” ① 李扬,几乎是无人不识,他为《西游记》的孙悟空配音,他塑造的唐老鸦形象深入人心。 ② 的确,我们很难简单地概括出中国文学的情况,但大约不会有人否认,先秦文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至为绚丽,是后人难超越的高峰。 单纯地看例①中的“无人不识”,确实有“无人不识他”“他识所有人”两种理解。但李扬是“公众人物”,是明星,按一般的生活常识,只能是“无人不识他”而不可能是“他识所有人”。从纯语法的角度看例②,“先秦文学”的“管辖范围”可以小到“《诗经》”,也可大到“《诗经》、诸子散文、《楚辞》”。但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读这个句子,都不会产生上面的“错觉”。这两个都是“表意明确”的规范的句子。 作者邮箱: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