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旧人教版)复习提纲(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 田家炳中学 张凡

第一至第三单元 现代文

1、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词语:

前仆( )后继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有的( )放矢 华而不实 谆( )谆告诫:诚恳地再三劝告。

不可等闲视之:等闲:平常。不应该小看它。 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辞博取群众的喜欢。

生吞活剥( ):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

谬( )种流传: 谬:荒谬、错误。荒谬、错误的东西流传下去。

钦差大臣:钦差:指由皇帝亲自派遣的人。皇帝亲自委派并代表皇帝到各地办理重大事项的大官。现多用以讽刺从上面派下去而对下面情况不了解又指手划脚、乱发议论的人。

二、论据;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讽“华而不实”者。

三、议论文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一、二)——分析问题(三、正反对比)——解决问题(四、分条陈述)

2、《物种起源》导言

一、词语:

琐屑( ):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札( )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狭隘( )

二、论据:

达尔文虚怀若谷,不隐瞒华莱士寄给他的与他的著作内容相似的论文,而是将华莱士的论文和自己的《物种起源》原稿提纲于1859年11月同时发表。

3、神奇的极光

一、词语:

摇曳( ) 陨( )星 遁( )辞 棒槌( ) 蚩( )尤

贮( )存 硕( )大 一瞥( ) 轮廓( ) 俯瞰( )

一模( )一样 穹窿( ) 萦绕( ) 晨曦( )

行云流水 生花妙笔 出神入化 翻云覆雨 叹为观止

二、标点:

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4、时间和空间旅行

一、词语:

横亘( ) 矩形( ) 率( )性 膨( )胀 踽踽( ) 侏罗纪( )炫目( )

5、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一、词语:

管辖( ) 刹那( ) 骨髓( ) 磋商( )

6、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词语:

裴( )多菲 偈( )子 禁锢( ) 惴惴( 〕:忧愁,恐惧。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人心惟危:《尚书•大禹谟》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人心险恶难测。

涅槃( ):佛教用语,梵文音译,意思是寂灭、解脱,指佛和高僧的逝世,也叫圆寂,指佛教所信奉的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诚挚恳切。

二、诗词: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自由与爱情 匈牙利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三、标点: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7、读《伊索寓言》

一、词语: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并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老羞成怒:因特别羞愧而发怒。

二、写作技巧:借题发挥,寓言新解。

8、米洛斯的维纳斯

一、词语:

攫( )住 出神入化 矫( )揉造作 标新立异 顺理成章 迥然不同 回溯( )

销魂勾魄

二、写作技巧:反弹琵琶,自圆其说。

9、黄鹂

一、词语:

勾当( ) 筑窠( ) 谛听( )洗礼 闲情逸致 淋漓尽致

二、标点: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10、咬文嚼字

一、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 )必较 索然无味 岑( )寂 意蕴 蕴藉( )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自鸣得意 不即不离 尺牍( )

二、诗词: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宋 贺铸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1、我与地坛

一、词语:

宿( )命 历尽沧桑 亘( )古不变 熨帖( ) 猝( )然

隽( )永 恪( )守 焦灼( ) 坍圮( ) 玉砌( )雕栏

窸窸窣窣( )

二、论据:

史铁生,壮年残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笔耕不辍,终成大家。

12、《宽容》序言

一、字词:

绰绰有余 天伦之乐 苦思冥想 弥天大罪 鸦雀无声 死有余辜 杀一儆( )百

逆来顺受 深邃( ) 亵渎( ) 荡然无存 雕琢 诅( )咒

眸( )子 毕恭毕敬 刨根问底 潺潺( ) 饿殍( )遍野

二、写作技巧:寓言说理。

第四至第六单元 文言文

13、谏太宗十思疏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二、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不心服

名词作动词: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四、一词多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3、衣食所安

4、既来之,则安之



1、故治国无法则乱

2、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2、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言必信,行必果

3、不效则治臣之罪



⑴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例: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⑴、因为,由于。

例: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⑤不赂者以赂者丧。

⑵、而。

例: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⑵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④樊哙侧其盾以撞。⑤忽魂悸以魄动。

⑶、把,拿,用。

例: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⑵屠惧,投以骨。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⑷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⑸具告以事。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⑷、以为,认为。例: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⑶皆以美于徐公。

⑸、凭,靠。例: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⑶以勇气闻于诸侯。

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⑹、按照,依照。例:⑴策之不以其道。⑵余船以次俱进。

⑺、通“已”,已经。例:⑴固以怪之矣。

(8)、在。

例: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2、认为。例:⑴以为妙绝。⑵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3、把......制成。例: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五、成语: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六、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状语后置: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14、滕王阁序

一、通假字:

1、俨骖騑于上路 2、云销雨霁 3、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名词作意动:1、襟三江而带五湖

动词作使动:1、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形容词作名词:1、宾主尽东南之美 2、四美具,二难并

四、一词多义: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

4、君安与项伯有故

5、既克,公问其故

6、故遣将守关者

7、此物故非西产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若属皆且为所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项伯即入见沛公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⑴暂且,姑且。例:①存者且偷生。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⑵将,将要。例:①年且九十。②不出,火且尽。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②且秦强而赵弱。

⑸尚且,还。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河水清且涟漪。②磐石方且厚。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五、成语典故:

1、物华天宝 2、人杰地灵 3、高朋满座 4、下榻——徐孺下陈蕃之榻 5、钟鸣鼎食

6、萍水相逢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8、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六、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1、童子何知,躬逢盛饯

状语后置:1、俨骖騑于上路,防风景于崇阿 2、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3、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15、师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3、吾从而师之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1、吾师道也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作意动:1、吾从而师之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形容词作名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意动: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四、一词多义: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4、樊哙从良坐

5、弟走从军阿姨死

6、欲不可从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8、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③壮士,能复饮乎?④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⑸同“于”。

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吾尝疑乎是。(乎:对。)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①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②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4.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5.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7.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8.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韩诗外传》)

五、特殊句式:

被动句:1、不拘于是,学于余

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固定格式: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或师焉,或不焉

16、阿房宫赋

一、古今异义: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辇来于秦 2、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族秦者秦也

名词意动: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动词为动: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三、一词多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2、族庖月更刀,折也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而母立于兹。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例: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③然力足以至焉。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⑵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

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成语:钩心斗角

五、特殊句式:

被动句:1、戊卒叫,函谷举

状语后置: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7、六国论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苟以天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日削月割

名词作动词: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动词使动: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四、一词多义: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5、得无教我虫所耶

6、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7、此言得之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而墨子非之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4、觉今是而昨非



1、伯乐学相马

2、儿已薄禄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5、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陈胜者,阳城人也。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②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五、特殊句式:

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状语后置句:1、赵尝五战于秦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18、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二、古今异义:

1、于是余有叹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名词作动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形容词作动词:1、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四、一词多义:



⑴于是,就。例: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诸葛亮真乃神人。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⑺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怀其璧,从径道之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故园谁道有书来



1、日初出大如车盖

2、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6、盖亦反其本矣

7、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⑴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其孰能讥之乎?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吾其还也。(其:还是)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例: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五、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9、伶官传序

一、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一夫夜呼 2、仓皇东出

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

形容词作名词: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一词多义: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

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

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

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语气词

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成语:1、满招损,谦得益

五、特殊句式;

被动句: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状语后置:1、请其矢,盛以锦囊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0、石钟山记

一、通假字: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二、古今异义:

1、此世所以不传也

2、自以为得其实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事不目见耳闻

名词作动词:1、而此独以钟名

动词使动: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四、一词多义: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至莫夜月明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其事体莫须有



1、却看妻子愁何在

2、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

3、又何间焉

4、今日之事何如(

5、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

6、如太行王屋何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五、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

定语后置: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状语后置:1、得双石于潭上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3、而大声发于水上

21、项脊轩志

一、古今异义:

1、墙往往而是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4、东犬西吠

名词作动词: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三、一词多义:



1、赢得仓皇北顾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4、大行不顾细谨

5、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6、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欲呼张良与俱去)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3、为汉家除残去秽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四、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室西连于中闺

3、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2、五人墓碑记

一、通假字: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二、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

5、不然,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人皆得以隶使之

名词作动词: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函之

动词使动用法:1、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为动用法:1、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形容词作动词: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一词多义: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徒以吾两人在也

4、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私见张良

五、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5、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3、登泰山记

一、通假字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二、古今异义:

1、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1、汶水西流……济水东流

名词作动词: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四、一词多义: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4、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

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6、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阴险)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1、项王,项伯东向坐

2、因击沛公于坐

3、停车坐爱枫林晚/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5、坐法去官

五、固定格式: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24、病梅馆记

一、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动词使动用法:1、以夭梅病梅为业

2、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动词为动用法:1、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二、一词多义:

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4、人皆得以隶使之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

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天下土崩瓦解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7、胡虏益解



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2、盖亦反其本矣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抑本其成败之迹



1、王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人穷则反本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

5、复前行,欲穷其林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作者邮箱: tianyanu@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