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拆合法” 做好对联题(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江西省清江中学 李弗不 今年(2004年)高考第24题对联题,出的上句是: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③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三句或做①②或做③。如何答好此类题目呢?当然,首先得明了对联的基本常识,就是:一、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二、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三、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四、停顿也需对应。懂得这几点,答此类题目应该不会很难。 这里我要和同学们谈一种对句子最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可以对之:“秋往夏返——万朵雪梅——傲霜妍”、“暑往寒返——万棵松柏——顶雪碧”、“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国富民强——万家门户——向阳开”、“春华秋实——一年收成——问夏要”、“鹊噪鸦啼——百代学子——读书乐”、“龙吟虎啸——万声民众——建国忙”等等。 当然,以上“拆合法”是对答做题时所具体使用的方法,那么,平时如何练就对对子的功夫呢?我想还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 二、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 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 苏轼的文、诗、词、赋等绝妙,对句子也是一把好手,我们对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当然不止一次一时有所知晓,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 (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 (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再如,相传苏轼一次与佛印和尚泛舟河上,笑谈间,苏忽然指着岸上笑而不语。佛印顺手看去,见狗在啃骨头,略思索后将手中题有苏轼诗的扇子扔到水中。四目相视而笑。原来两人斗趣对哑联即:“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你说有趣不有趣! 据说解缙十一二岁时,遇到了当朝的曹尚书,曹见他绿衣绿裤,便逗他说:“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见曹穿红袍便回道:“落汤螃蟹着红袍”。曹再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解缙即对之:“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曹再出:“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立即对之:“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曹尚书想难倒解缙,结果弄得自己十分地难堪与尴尬,简直是天才的解缙! 纪晓岚拍马屁联,拍乾隆50大寿:“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再拍乾隆80大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这真是马屁排得好,联句亦巧思。 郑板桥的好联亦不少,如“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抓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等等。 郭沫若小时候最“调皮”,你听,他的先生在课堂上说:“昨夜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机灵的小郭沫若知道先生在委婉地说自己,他立即回道:“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不但不怪他,还有点喜欢他。古代的私塾先生就靠点学生的节礼吃饭,有一次,大伙儿都送先生了,惟独小郭沫若没送,先生又在委婉地说:“竹本有节,遇节岂能空过?” 小郭沫若马上反应,自己原本拿礼物了,可嘴馋吃了,于是他一又对道:“松原有籽,过时尽是干包!”先生真是对他又恼又爱! 三、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楹联产生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同汉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谁都知道,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而汉语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又是由单音字组成的单音词。如天、地、日、月、风、云、山、水、春、夏、秋、冬、贤、圣、是、非、红、绿、黑、白、有、无、大、小、来、去、先、后、左、右、歌、舞、飞、驰等等。这些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同类性质的单音词,又常常分属于平仄二调,如天、地,为同类名词,天属平声,地属仄声;来、去为同类动词,来属平声,去属仄声;多、少为同类形容词,多属平声,少属仄声,等等。由这些单音词组成的多音句和诗句,就有一种因声调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也正是古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总结出平仄规律的原因。 楹联的特点是要求整齐、对仗、讲究平仄。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字,最适宜体现这些特点。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民间楹联,亦多趣联。如“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反在孔子上;眉先生,胡后生,先生不及后生长。”“尺蛇进洞,量量九寸十分;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雪人傲雪,赏雪人赏雪人。”“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打的老虎杀,大家有肉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更有趣的是,2003年第三届中华世纪坛的征联:“甲申吉幸春来早”,对出绝妙下联的,也是一普通老先生(天津的张贤树老人),他的对句是“中土昌兴业共荣”。妙处何在呢?因为,这是一个“玻璃对”,即正、反看都是该字,真是非常有意思。 经常留意一些有趣的对联佳话,再加上自己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对句子练习,特别是使用“拆合法”的练习,我想,做好高考的这道对联题目,是不在话下的。 作者邮箱: heeyoo8877@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